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聚焦

用“黄土”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2025年09月13日 08:0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翻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的绵延山坡,一座承载千年岁月的北庭故城赫然矗立。这里曾是唐代北庭大都护府的核心治所,更是一部镌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脉络的“立体史书”,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历程。近年来,这座千年遗址早已超越“黄土遗存”的定义,以其真实、立体、全面的历史叙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地和鲜活课堂。

“清代的纪晓岚发现了这座城,而近十年的考古挖掘,尤其是社科院考古所郭武老师的团队,通过实证确定这是唐代的军事屯城,对我们证实北庭大都护府在这里的建制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吴轶群告诉记者,陆续出土的莲花方砖、带有“碑”字的陶罐,以及前不久从旅顺博物馆迎回的原属北庭的“龙兴寺碑”拓片,无一不是历代中央王朝在此设官建制、推行政令、驻军屯垦的历史铁证,清晰印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枢纽,北庭故城及其附属的西大寺(高昌回鹘佛寺)遗址,生动展现了古代新疆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多宗教并存的真实历史图景。吴轶群表示,西大寺壁画中高昌回鹘王室成员礼佛的场景,以及回鹘文题记等内容,准确记录了在这片土地上多民族休戚与共的历史。“北庭故城出土的文物都能够表明,维吾尔族的祖先曾信仰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新疆的宗教历来是多元并存、本土化发展的。”而这也有力地表明新疆各民族始终在不同时期信仰多种宗教,并经历了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华文化始终是各民族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

如今,北庭故城不再是静默的黄土遗址,更成为激活历史记忆、凝聚认同的重要平台。吉木萨尔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谢永霞向记者介绍,北庭故城已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自2022年被中组部确定为新疆北庭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现场教学点以来,三年间接待培训干部已达10万人次。我们还与教育部合作,使之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据了解,为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昌吉州和吉木萨尔县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保护展示工程,成立文博院和北庭学研究院,深化考古研究与阐释,连续举办八届北庭学研讨会,出版大量研究成果。通过实景、实物、实事,北庭故城将“五个认同”的内涵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孩子们通过亲手触摸历史、体验拓印和夯筑,真正理解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接待超过1万名学生。”研学活动负责人李梓依带着记者观摩了一堂生动的“文物修复”研学课,在她的引导下,研学的孩子们两人一组,按流程修复破损的陶罐。她表示,“瓦当拓印、唐代礼仪、边塞诗歌吟诵……这些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此外,北庭故城还创新利用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创排优秀剧目,邀请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来访推广,推动北庭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一系列举措让沉睡千年的遗产“走”出黄土,融入现代生活,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纽带。

历史无声,却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北庭故城的存在及其当代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澎湃的时代活力。随着北庭故城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化、文化传播的持续创新,这座千年遗址必将继续以无声的历史诉说有声的认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纽带越系越紧。(本报记者 张家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