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聚焦

伊犁人的“零花钱”

2025年09月13日 09:02 | 作者:本报报道组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本报记者 齐波 摄

▲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的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本报记者 齐波 摄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一个个富民增收的故事正在上演。

霍尔果斯口岸等待通关的车辆鳞次栉比。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陆路口岸。仅2024年,通过公路口岸出口的商品汽车达23.9万辆,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整车出口摆渡人”这一新副业。

“过去出口汽车必须使用笼车运输,随着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免签政策落地,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更便捷的‘自驾出口’通关模式。”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口岸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来杰介绍,“相比笼车运输每辆小轿车约1500元的成本,自驾出口每辆车只需付给‘摆渡人’500元。”

所谓“摆渡人”,就是专门将中国的商品车运往中亚的群体。他们驾驶商品车从霍尔果斯出境,将车辆停放在哈萨克斯坦指定位置,完成交付验收后,再乘坐跨国客运大巴返回国内。

周边群众常在闲暇时去做“摆渡人”,哈萨克族小伙塞吾力别克·艾先就是其中一位。“多的时候一个月能跑20趟!”他高兴地说,“这让我在种植玉米之外,又多了一份收入。”

同样受益的还有马志花,她一边照顾家中四位老人和两个孩子,一边利用空闲时间当“摆渡人”。“时间很灵活,可以根据家庭需要出车。”她说,“我认识的十几位女性朋友都在从事这个副业。”

据统计,“摆渡人”这项新业务已为周边群众创造了700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创收达2.4亿元。

在距离霍尔果斯不远的“天马之乡”昭苏县,当地牧民也开辟了一条增收新路——原本被视为废物的孕马尿,如今通过提取其中的雌激素等药用成分实现了变废为宝。

昭苏马场副场长艾尼瓦尔·巴依莫力达算起一笔账:“每年冬季,我们会集中饲养牧民家400—600匹孕马,免费为他们照料三个月。这样一来,每匹马能为牧民节省2500—3000元的饲养成本。”在这期间,每匹马每天可产出4公斤孕马尿,马场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售出,既增加了马场收入,也节约了牧民支出。

“即使马匹在运输或饲养过程中发生流产等意外,我们也会足额赔偿牧民损失。”艾尼瓦尔·巴依莫力达表示,要让牧民真正实现零风险增收。

“来来来,快到院里坐!”在伊宁市的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阿布都苏力·库尔班大叔热情地招呼着旅行团的游客走进自家小院,端上新鲜的瓜果和奶茶。通过与文旅集团合作,每当游客来到他的小院,体验维吾尔族日常文化,他就能从文旅集团获得每位游客30至50元的收入。

伊宁市政协委员、六星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迪达尔·库钠依介绍,前段时间旅游高峰时期,六星街单日游客量可达3万人。像阿布都苏力·库尔班大叔这样将自家庭院开放为“游客之家”的居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能接待到二三十人规模的旅行团。

“六星街正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民宿、餐饮、文创店琳琅满目。居民只要愿意付出劳动,就能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迪达尔·库钠依自豪地说,“哪怕只是在门口摆个摊,卖大列巴、冰淇淋这些小吃,旅游旺季时每天也能赚几百元,真正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这些“零花钱”增收故事,都是伊犁州各族人民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伊犁州深入实施的生动实践。一个个鼓起来的钱袋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正是“富民兴疆”最生动的写照。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