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河北省政协委员:增强应急技能 提升救治效果
本报讯(记者 高新国)心脏骤停、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等,常常与“急救”二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地处偏远山区,或遇交通拥堵,急救人员难以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在更专业的急救力量到达前,用好黄金抢救时间、做好第一步处置工作极为重要。围绕增强社会大众急救技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救治效果,河北省政协委员积极建言。
“如果现场人员具备心肺复苏技能,将极大提高心脏骤停者的生存机会。”尤志伟委员说,心肺复苏技术是公认的简单有效的急救技术,但现实中遇到猝死等紧急情况时,绝大多数人束手无策,只能拨打120急救电话,往往丧失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他建议,将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全民健康教育计划,全面开展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广泛配备练习心肺复苏的模拟人,加强涉旅、教育、商超、快递、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的急救技能,尤其是在大中小学中加强安全自救教育,定期组织演练,让每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长途司机、乘客和运动场上的体育运动人员,具有较高的心脏猝死风险。李林龙委员表示,要把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有关文件提出的在交通、体育行业开展“救在身边·救护伴行”活动的要求落实到位。他建议,制定详细计划,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应急救护培训,让更多人学到生死时刻的应急救护技能。同时,多措并举,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在车站码头、公交枢纽、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完善“第一响应人”施救服务机制,确保一旦出现心脏骤停等突发紧急情况能进行有效处置。
在现场有人敢施救、会施救、能施救的基础上,医疗力量及时到达后有效救治颇为关键。在基层医疗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指导服务,提升救治效果。王莉菲委员建议,建立健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方便基层医生获取上级医院专家的意见和支持,将检查结果、病历等通过AI技术与专科医院进行共享,以便专科医院给予诊断指导,还可开展远程手术指导,帮助基层医生完成部分手术操作。此外,利用AI技术可开发智能化学习平台,提供针对基层医生的专业培训课程,开发智能问诊系统,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提升问诊效率和准确性。
除了实施急救,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打造智能化的疾病筛查体系,可推进全民健康体系建设。周军委员说,传统检查操作相对复杂,基层医疗机构缺乏高效筛查手段,AI眼部识别疾病筛查技术,可在医院及社区实现对疾病的快速、非侵入性筛查,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他建议,通过构建“智能筛查—即时反馈—健康管理”闭环,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同时,强化“智能﹢健康”生态体系建设,构建智能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公众健康科普教育,提升社会对智能健康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促进医疗体系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强。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