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人物
杨雪艳委员:清苑传统制香技艺传承人的匠心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事业发展迅速、变化显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进,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蓬勃生机。许多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与时俱进,传承人理念开放创新,非遗产品也更多地走向国内外市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化力量。
青少年走进保定古城香文化博物馆研习古法篆香
近年来,各级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关于非遗保护的提案,体现了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决心与力度。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怎样找好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创新中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跟随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政协常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苑传统制香技艺传承人、河北古城香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文化总监杨雪艳的脚步,一起走进她的“熏香世界”。
匠心传承,坚守千年古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苑传统制香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出生于制香世家的杨雪艳从事制香研究二十七年,一直以来坚持古方合香和创新香方的研制,不仅守护着千年古艺,更让这份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走进现代百姓生活,飘香世界文化舞台。
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这门技艺以香药、天然植物香料为原料,采用特有秘制香方,沿用“君臣佐辅”的配伍原理,经过选料、炮制、研磨、配伍、和料、成型、晾晒、包装、窖藏等十几道工序。
杨雪艳介绍,清苑制香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对技艺要求精湛而严格。制成的香品细腻柔韧,易燃不垮,味道清新淡雅,具有净化空气、杀菌除味、静心凝神等功效。
守正创新,古艺焕发新生
自古“香药同源”,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历来被称作“香药”。《神农本草经》载:“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中医认为,香气可通过皮肤、黏膜及五官七窍渗入人体。民间历来常用悬挂香囊、熏烧香料、服食香药等方式防病于未然。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医家均在著作中记载了薰香辟疫的香方,宋明时期更有多部医籍专设“芳香门”一类。作为古法制
杨雪艳团队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推出的创新产品荣获2020年度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先后获得7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外观专利,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励。参与起草了燃香行业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新型环保无烟香技术研究》项目获保定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古城薰香镇静安神型》科技项目获保定市科技进
文化传播,让香飘向世界
杨雪艳不仅深耕技艺,还致力于香文化的推广传播。她建
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非遗展演、文化交流活动,通过现场演示、教学讲座等形式,生动展现清苑传统制香技艺的魅力。联合大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策划组织非遗进妇联、进社区、进群艺馆,在社会各阶层传播制香技艺和香文化。
杨雪艳赴东帝汶考察香料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
为推动香文化走向海外,杨雪艳随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中心先后赴日本东京、泰国曼谷、意大利米兰、东帝汶、老挝等国家和地区传播香文化交流,推动
履职担当,服务社会民生
作为清苑区政协常委,杨雪艳积极履职,承担社会责任。她深入调研,了解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与现状,围绕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提出了《关于非遗进校园的提案》,该提案得到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采纳,为推动
作为清苑区新联会会长,杨雪艳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多次组织会员慰问老党员、孤寡老人和失亲儿童。疫情期间积极组织捐赠防疫物资,亲自为援鄂医疗队员连夜赶制防疫香囊。
产业带动,助力乡村振兴
在杨雪艳和一代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清苑制香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目前,清苑区有制香上下游企业500多家,年产值高达5亿元,超过5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香品生产工作。
清苑制香产业实行“企业车间+家庭车间”加工模式,为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村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她们可以在家中完成半成品包装任务,实行送“活”上门,按件计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更是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杨雪艳表示:“下一步计划探索在残障群体和留守群体开展灵活就业帮扶,通过技艺传承,让她们在家就能实现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制香工作中来,让清苑制香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成为乡亲的致富香。”
古城香文化研习班授课现场
杨雪艳工作室里,年轻学员们认真学习古法制香技艺,让这门古老制香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香文化产品正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时尚潮品,成为保定走向国际市场的文化名片。
如今走进清苑,不仅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馨香,还能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气息。杨雪艳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要在坚守好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做好产品和品牌创新,把清苑制香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她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她的“熏香人生”。(明君 一岚)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