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团结薪火耀南疆
——记全国政协委员韦震玲
韦震玲(左)到广西柳州市柳江露塘国控断面开展调研,了解水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韦震玲: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各民族兄弟姐妹要亲如一家,团结和睦……”广西多民族聚居村落,韦震玲跋山涉水而来,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宣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和维护者,要做到公平公正,高质量办理每个案件,有效达到‘审理一件、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切实增强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单位会议室里,韦震玲与同事围坐一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讨论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检察工作紧密融合,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贡献力量;
“我将进一步当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践行者,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祖国南疆常开长盛……”全国两会期间,韦震玲在发言时语调铿锵、满怀深情……
这是韦震玲将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有机融合、相互赋能的一个个生动镜头。
家风传承 凝聚团结之心
“我们今天各民族安定团结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用鲜血、汗水奋斗出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定要记住这份恩情。”这是父亲对韦震玲的教导。
韦震玲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当年任教的乡镇中学,不少教师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工作上、生活中,各民族教师和睦相处、相互帮助是她儿时最温暖的记忆。
韦震玲来自一个汉、壮、毛南、仫佬等多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她的父亲和叔叔都曾经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代表,参加国家民委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作为苦难岁月的亲历者,父辈们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努力取得的美好新生活,有着深刻感受。
时隔多年,父亲的叮咛犹在耳畔。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韦震玲处处争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维护者。她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民族地区开展的调研、视察活动中,多次提出“要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等建议。回到家乡,她还耐心地跟大家交流:“年轻人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给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
这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里的使命担当,在2021年3月7日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韦震玲身着毛南族盛装,站在人民大会堂的大会发言席上,满怀深情地讲述毛南族脱贫攻坚的故事——
“过去我的家乡偏僻闭塞,出入需要翻山越岭艰难跋涉,现在驱车直达家门口;家里家外,灯火明亮,果园飘香,桑树成林,稻香阵阵。”
“在党的领导下,毛南山乡发生巨变,这是广西摆脱千百年绝对贫困的生动写照,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7分钟的发言时间不长,却在会场内外引发热烈反响。4年后的今天,韦震玲依然清晰记得那次发言后的情景。现场很多委员为她点赞,询问她家乡的情况。一位委员紧握她的手说:“听您的发言,我很激动,一直在流泪。”
“看呀,这就是刚才发言的毛南族委员!”阳光明媚的春天里,走出人民大会堂的韦震玲被不少委员围住合影。一些委员还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希望能去毛南山乡走访调研。
家乡的人们纷纷转发韦震玲发言的视频和图片,感谢她在人民大会堂发出他们共同的心声。这让韦震玲更加坚定,要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捍卫者、推动者和践行者,用心用情讲好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广西故事。
履职为民 深耕法治沃土
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韦震玲专程到柳州的母亲河柳江边装了两小瓶柳江水。
两会现场,韦震玲展示两瓶水:“今年我带来了两瓶蝉联地表水水质全国冠军的柳州柳江‘冠军水’,给大家讲讲我们柳州水生态保护的故事……”
与柳江水一起带去的,还有一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 大力推动全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建议》提案。在履行检察职能、积极参与治水过程中,韦震玲了解到广西为治水付出的巨大努力,但她同时也发现广西的跨区域、跨省区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韦震玲在提案中呼吁:“建立以水系为单位的水系受益地区与水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多元化协作发展机制,全方位优化配置水资源,推动生态补偿制度法治建设,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必然要求……”
这件提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落实,水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已在部分地区逐步开展,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将本职工作与委员履职有机融合的生动故事,在韦震玲的履职记录中比比皆是。
2020年5月,车子蜿蜒前行,韦震玲带领干警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终于到达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高露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韦震玲与同事们在村里查看古桥、古树,与群众坐在古桥头促膝长谈。
“砍伐每棵树木都要严格经过审批,法律规定有些树木是不允许砍伐的。”
“自家的树也不能砍?”
“对呀,不是说自己家的树就能随便砍,每棵树特别是名木古树都是国家的财富。”韦震玲拍拍古桥栏杆说,“这座桥是你们村的,大家都知道保护它,因为这是你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名木古树也一样,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像爱护古桥和你们的老屋一样,爱护这些古树……”
村民们恍然大悟:“要是你们不来说,我们还真不懂哦。”
韦震玲用足迹丈量山乡村寨,多次带领干警深入民族村寨调研传统村落和古树名木保护情况,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以案释法向村民们宣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要意义,引导各族群众团结和睦,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法律知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家莫急,一个个讲……”
2023年9月,在办理某县一起涉民族村寨林权纠纷争议案件时,韦震玲带领同事跋山涉水,深入村寨组织村民召开会议,与群众面对面宣讲法律,经过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和调解,案件最终得到圆满解决,几个村寨当即表示认同处理决定,事后都撤回了诉讼。“办事公道,人也真诚。感谢检察官。”村民们纷纷点赞。
检察官春风化雨般的调解,既解开了案件的“法结”,也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而云淡风轻的背后,是韦震玲与同事们无数次艰辛的付出。“我们检察官就要做非常多的、棘手的争议化解工作,推动当事人服判息诉,案结事了。这是‘苦功夫’,也是‘真功夫’。只有功夫到家,群众才会服气。”
作为一名检察官,韦震玲十分注重在检察履职中坚持以法治维护和保障边疆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她经常与同事深入民族地区案件现场,听取意见,释法说理,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办结的案件没有一件出现当事人再次信访或投诉的情况。
同心同向 共绘民族画卷
“你的帽子戴歪了。”
2024年全国两会现场,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笑着对穿着毛南族民族服装、戴着小花竹帽的韦震玲说。
“这个花竹帽叫‘顶卡花’,是我们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歪着戴才漂亮呀。”韦震玲的回答引来委员们会意的笑声。
履职8年多来,每次参加全国两会,韦震玲总是抓住机会宣传广西,讲述广西故事。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她履职尽责,建言践行。全国政协协商会议、调研视察、读书活动……处处都有她的身影和声音。
2020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后,毛南族人民深受鼓舞。彼时,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开设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读书群,向委员发起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著作《摆脱贫困》的读书活动。
韦震玲认真阅读原著后,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等摆脱贫困的论述让她深受教育和感动。
读书过程中,韦震玲结合毛南族摆脱贫困的历程和她自身的经历感受,在读书群里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发表读书感想。当年年底,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的支持下,韦震玲对自己的读书发言进行了系统整理,写出了一篇关于毛南族整族脱贫的心得体会。她提交的文章《摆脱贫困 共圆梦想》经过反复打磨,被推荐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遴选,并最终入选。
同心浇灌,石榴花开。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韦震玲进京接受表彰。
9月28日至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由国家民委组织的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北京参观考察,包括韦震玲在内的150名成员来自56个民族,他们身着不同民族服饰,来自各行各业,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韦震玲与参观团成员一道,在北京沉浸式感受新时代伟大成就。
秋日的北京,风展红旗如画。10月1日,韦震玲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迎着清晨第一缕曙光,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充满自豪和激动。她环顾四周,看到不同民族同胞的脸上洋溢着同样的骄傲与喜悦,此情此景,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那一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殷殷嘱托又在韦震玲耳畔响起:“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此次北京之行,韦震玲见证了民族团结种子深深扎根中华大地开花结果的繁荣景象,也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以及对做好民族工作的期望,同时也深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
回到广西,韦震玲立即忙碌起来:走进南宁市蟠龙社区,把领袖嘱托第一时间带给社区干部群众;与单位同事分享进京感受,宣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成果和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高质高效地办理每个案件,认真履行法律监督的神圣职责。她知道,维护和保障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靠的正是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