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聚焦

南苑社区书写民族团结“一家亲”

2025年09月16日 08:5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踏入克拉玛依昆仑路街道南苑社区的邻里共享活动中心,书画飘香、义诊暖心、健身休闲、志愿服务的火热场景随时可见,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史伯群介绍:“我们立足于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目标,让这个社区从原来大家都不怎么光顾的‘冷清’场所,变成了人人都离不开的共享交流、便民休闲的家。”

走进社区三楼的书画院,墨香扑鼻。张向东是这里的常客,也是退休党支部的纪检委员。他擅长绘制新疆山水与胡杨,作品被多地爱好者收藏,其中《大漠胡杨》更是在北京获一等奖,但比艺术成就更动人的是他牵头组织的义卖活动。在甘肃、宁夏等地地震后,他迅速发动书画院义卖捐款5万多元;每年社区慈善活动,他也积极捐画捐款,助力公益。“退休了主要是发点余热,为大家伙做点好事,”张向东笑着说,“我们有46个人,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各民族的老同志一起玩得高兴,生活过得快乐。”如今,书画院从最初的四五人发展到40多人,各族居民在此以书画会友,既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团结与情谊。

而在社区另一角的“健康屋”,便捷与温暖并存。社区居民无需出远门,通过扫码就能预约北京、上海知名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问诊。截至目前,已有130多位居民受益。一位经常来健康屋量血压的阿姨感慨:“以前小病总懒得去医院,排队麻烦,有时候就拖着了。现在走几步就能咨询专家,特别踏实!”史伯群表示,健康屋还与克拉玛依中心医院联动,实现线上问诊、本地治疗,有效解决了群众“看病远、挂号难”问题。

而在社区解决居民大问题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长者,为大家解决日常中的小问题。史伯群介绍,北京有“朝阳区居民”“西城区大妈”,我们有“油城铁老汉”志愿服务队。目前,服务队已由最初一支小小的磨刀队发展成为拥有110人、涵盖7个民族的9支特色服务队伍。80岁的黄广玉是服务队队长,党龄58年,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地说:“我在部队服务多年,到地方以后本色不褪。作为一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这就是我的信念!”每月的第一个周六,他和队员们雷打不动地为居民提供磨刀、理发、电器维修、测血压等多个义务便民服务。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油城铁老汉”的队伍里,73岁的那孜别克·卡基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中萌生入党愿望,经组织培养,于202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那天,他激动地落泪说:“书记,我一定好好干!”史伯群回忆起那一刻仍十分动容:“70多岁的老人向党表达忠诚与决心,让我们所有人都深受感动。”有居民坦言,“我们家菜刀经常找他们磨,他们在社区群里一发通知,我们就去找他们。”她笑着说,“特别方便,尤其对我们老年人来说,不用跑远、不花钱,还暖心。”

而在人力付出的背后,南苑社区也将人工智能及时应用到社区工作中。AI社工“小课”能实时回答居民政策咨询2.7万余条,“一张表”数字平台自动推送惠民信息,大幅减轻基层填报负担。“全岗通”服务机制把多个业务窗口整合为一站式办理,真正做到“进门能办事、办成事”。史伯群说:“这些措施既减少了居民办事时间,也为我们工作人员腾出更多精力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从铁老汉的志愿服务,到书画院的文化交融,从健康屋的远程医疗,到数字平台的高效治理,南苑社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为民服务”的基层答卷。正如黄广玉所说:“我们大部分都是退休职工,为建设新疆奋斗了一辈子。现在大家聚在一起,互帮互助,既增进了感情,又对社会作出了贡献,也锻炼了身体——这是一举多得!”而这也正是南苑社区最动人的地方,每个人都是社区的建设者、服务的传递者、温暖的守护者。在这里,基层治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小事中生长出来的真实温度与共同记忆。(本报记者 张家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