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建言立论
深刻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
●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片面维稳、机械求稳,而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
●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谋划和推动经济工作,既立足长远、又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既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将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与“五年规划”相结合,把五年规划目标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相衔接,通过扎实完成每一年的目标任务,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成果
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方法论》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方法论的重大意义和辩证关系等重要问题。“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为5.5%,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保持在30%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续写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这一来之不易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个方法论的实践伟力和强大生命力。
充分认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方法论,是我们党坚持和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需要长期坚持。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治大国若烹小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需要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取得经验、形成共识,确有把握后,再推广铺开;需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推进局部的阶段性突破,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突破成功的基础上来谋划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以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大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任务更加艰巨。需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现代化之路。需要坚持经济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发之时,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尽最大努力确保不出现最坏的情景,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需要认清大势,客观冷静,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持续提升做好经济工作的水平,切实提高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的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识得水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巩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促进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需要勇于突破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巩固稳定发展大局。需要增强改革措施、发展措施、稳定措施的协调性,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营造安定团结、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
深刻理解“稳”和“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统一理解“稳”和“进”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稳是主基调,要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前提下谋进;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是片面维稳、机械求稳,而是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恰到好处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
“稳”是大局,是基础。“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
“进”是方向,是动力。“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进”要把该立的要积极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破,特别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要系统把握“稳”和“进”的关系。推进各项工作,看问题、想对策、抓落实,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既不消极应付、不思进取,也不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要互为条件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要动态把握“稳”和“进”的关系。经济运行是个动态的过程,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关键是要保持宏观大局稳定,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不把攻坚战打成消耗战。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方法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和大国博弈的物质基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谋划和推动经济工作,既立足长远、又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既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将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与“五年规划”相结合,把五年规划目标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相衔接,通过扎实完成每一年的目标任务,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成果,积小胜为大胜,把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统一,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为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循序渐进,避免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编制中长期规划中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9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吸收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增强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质量完成好规划编制工作。通过高质量编制中长期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叠加的复杂局面,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落实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工作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我国上半年GDP增长率为5.3%,好于预期、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张跃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