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陕西省政协:应对极端天气 筑牢安全防线
本报讯(记者 路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安全运行面临严峻挑战。为助力系统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基底,日前,陕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应对极端天气,加强韧性城市建设”主题,组织委员赴省内外多地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陕西省强化底线思维、理顺体制机制、细化防范措施、提升应对能力,韧性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加强极端天气风险监测预警,建立气象部门监测预报、多部门联动和面向社会发布预警“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体系;完善极端天气应急指挥机制,开展全覆盖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全省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60.15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73.88%;实施城市地下管网设施改造,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但仍存在韧性城市建设短板亟待补齐、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调研组表示,应对极端天气,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工程、管理、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为进一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调研组建议,要强化制度保障,明确主体责任和职责分工,将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十五五”规划、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改造中,将防灾减灾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岗位和人员,形成灾前部署、灾中主动应对、灾后总结整改的查漏补缺机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以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为突破口,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坚持急用先行,加大高风险点位物联感知设备布设,实现运行状态智能监测、运行数据实时上传,分级、分阶段、分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检测体系建设,将城市打造成“暴雨冲不垮、干旱旱不倒”的生命共同体。
委员们还建议,韧性城市建设要与智慧城市建设互补互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广泛引入智能化技术,实现交通、能源、给排水等关键基础设施系统的实时感知、智能决策与精准调控;建立城市应对极端天气安全运行“多网融合、一网统管”的应急指挥平台,加快构建应急管理“智慧中枢”——陕西省应急管理大数据(算力)中心,全面支撑应急管理系统纵向、横向的数据汇聚、协同处置,实现城市安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人海战术”转向“智慧防控”。同时还要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广泛开展应对极端天气的科普宣传与安全教育活动,共同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协商联动的应急救援格局。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