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走进沈阳
老工业基地里的新风采人民政协网沈阳9月14日电 (记者 刘圆圆)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城市中散落着各种各样的工业遗迹,那些曾经的钢筋铁骨正以多元姿态融入城市发展肌理,焕发着青春,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场所。
9月9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辽宁篇正式启动。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硬核展藏
在沈阳铁西区卫工北街附近有一片厂房旧址,透过锈壁颓垣间,仿佛仍能听见耳畔传来机器的轰鸣,嗅到淡淡机油的气息……这里便是新中国铁西工业区聚集地,也是如今中国工业博物馆所在地。
这里有着诸多改写中国工业史的“第一”: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等等,当大家走过一台台巨大的工业机器,仰视一根根工业铸管紧密相连时,仿佛看到无数前辈顶着高温运行机器、挥洒汗水,脸上却洋溢着希望与荣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一刻具象化。
正是在这样的“硬核”场景中,来自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夏合娜孜·吐尔洪被深深感动了。“我在这里看到中国工业的变迁,也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作为中华儿女更是由衷地自豪。我觉得每个青年都应来这里看看,这是祖国强大的起点,身临其境感受前辈荣耀的同时,更坚定我们的信念,要传承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意志。”夏合娜孜·吐尔洪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年轻一代的使命。我会把今天的所见所感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未来更加主动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从心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能在工业厂房里看一台文艺演出很酷炫。特别是看到舞者们灵动婀娜的身姿,让我也想能把家乡的藏族歌舞展现给各族同胞们。”来自沈阳市翔宇中学的藏族学生多杰卓玛在观看启动仪式演出后告诉记者:“文化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我希望在沈阳完成自己求学梦想的同时,还能成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小小桥梁。”
“从《咱们工人有力量》到马头琴与呼麦的《骏马归来》,再到《红星指引我前进》,虽然启动仪式文艺展演的篇幅不长,但展演表达的内容却不少。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展演让尘封的工业记忆重焕生机,从抗战精神到工业精神,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创新,充分表达了辽宁各族儿女始终以赤诚之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信心。”承接启动仪式展演的辽宁歌舞团一级导演张岩生如是说。
沈阳在工业遗存的改造中,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城市的温度,也藏在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的共有空间
傍晚,大东区的时代文仓公园,散步的市民悠闲前行,三五成群的孩子嬉戏玩耍,位于公园中心区域的城市书房静静绽放,不仅为市民提供了静享阅读的场所,更是都市中的一片文化绿洲。
这里的前身是沈阳东贸库旧址,这座旧址不仅是沈城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更承载着沈城宝贵的历史工业遗产。如今,它已被精心改造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沈阳新时代的文化地标。
“旗袍经过百年来的演变,其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已经慢慢稳定下来。这种经典的女装饱含了中华民族的灵感和智慧。”当天傍晚,曾在沈阳开放大学担任副校长的关德章在城市书房上了一堂“文化课”,通过满族服饰的演变,阐述着中华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精神纽带。”听完讲座的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刘浩哲表示收获很大。“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让我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
“小小石榴籽”宣讲团在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同期开讲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这里平均日客流量已超过1000人次,我们不仅服务周边社区的居民,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的讲解员田璐璐告诉记者,城市书房不仅承载着工业建筑转型的典范,更融合了多种文化业态,包括文化剧场、英雄故事体验馆以及非遗艺术空间等。此外,这里还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各族群众带来前沿的艺术生活体验与宽敞的文化交流空间,促进各民族间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