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在山海辽河间读懂和合共生

——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侧记

2025年09月16日 14: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沈阳9月15日电 (记者 刘圆圆)从旧石器时代的金牛山石斧到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从三燕王朝的马镫技艺到抗联战士的桦树皮日记,从辽沈战役的烽火到鞍钢钢水的滚烫……在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辽博”)内,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融合史诗就这样徐徐展开。

11

9月10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走进正在辽博展出的“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玉猪龙、鸭形玻璃注等多件“镇馆之宝”见证了辽沈大地这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茁壮成长的深厚沃土。

“大家眼前所见的文物当属辽博的明星文物之一——‘铜鎏金木芯马镫’。马镫为木芯,外裹鎏金铜片,以细长的铆钉加固,制作工艺精湛,很难看出铆钉的痕迹。”讲解员的介绍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这件文物不仅是技术革新的象征,更体现出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积极传播优秀文化的精神。它见证了古代鲜卑民族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创新,还远传至欧洲,改变了西方骑兵作战的方式。”在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后,一位来自山东的参观者深受触动。他说,“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共同创造出辉煌灿烂、影响世界的中华文明,这种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影响力,也引发了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强烈自豪感与认同感。”

22

走进辽东马市展示区域,地面投影出熙熙攘攘的集市街道,往来的汉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各族商人栩栩如生,摊位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如丝绸、茶叶、马匹、皮毛等。观众踏入其中,仿佛置身于当时各民族互通有无的场景。“我们运用了3D建模与互动投影技术,将明代辽东马市热闹非凡的贸易场景逼真还原。让大家可以体会到马市作为连接东北地区各民族经济纽带的重要意义。”讲解员边讲解边引领大家互动体验。一位来自北京的参观者通过触摸互动屏幕,参与到模拟的物物交换中。“在这里不仅了解到不同民族在经济交流里的紧密联系,还能感受当时贸易的规则与趣味,真是太有意思了。”

辽宁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世居于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辽宁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辽博副馆长张力介绍,本次特展是辽宁省博物馆历史上时间跨度最大的展览,通过展出600余件文物藏品、400多幅图片和9部视频,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宁演进、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展览。

“本次主题展的突出特点就是珍贵文物多、首次展出的文物多。其中,展出一级文物57件(组),109件(组)文物为首次展出。例如玉猪龙、鸭形玻璃注等均为珍贵文物。”张力表示,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特展选取了大量见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例如,展示中原与边疆政治整合与文化交融的青铜器、墓葬壁画,反映辽宁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的抗联遗物、支前物品,这些文物都深刻诠释了各民族在辽宁大地开拓融合、团结奋斗的历程。

张力说,为了让年轻一代和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观展,辽博还把“铸牢展”完整地搬到线上,打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展览的辐射力。“此外,我们还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推出系列直播活动,制作有趣的文物科普短视频、互动话题、知识问答等,鼓励年轻用户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民族团结的兴趣。”

“在将新时代民族教育和古代历史文物展览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要避免枯燥说教,借助尽可能多的技术手段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脉络;其次,也要打破学科和受众壁垒,让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都能共鸣。”辽宁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团结促进处处长刘晓东表示,从目前的展览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展览不仅呈现了历史,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课堂,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