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资讯
融合发展,机制先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发布
人民政协网9月16日电 9月12日,2025服贸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论坛在首钢园举办。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共同发布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
据了解,该机制聚焦创新策源、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强调四个“突出”,全力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的“北京模式”。
突出强化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北京市充分发挥北京高校、研究机构多的优势,服务好其在京发展,助力其产生更多科研成果,保持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引领优势。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发展,着力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有组织科技创新。在原始创新领域,用好已形成的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引导企业出资、出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在前沿产业领域,优化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的“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进一步发挥北京智源研究院、北生所、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民非组织作用,推动开展面向未来、具有产业价值、引领型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支撑。
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目前北京市共有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企业创新活力强。北京将进一步强化在区块链与先进计算、RISC-V等强应用牵引产业领域形成的“科研机构+企业”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协同攻关”。
突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北京将根据产业特点,分行业分领域建立孵化平台,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进一步优化产业共性平台体系,加强概念验证、中试等共性平台建设,加强本市首台(套)示范应用,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我们还将发挥好政府部门作用,在涉及生命安全等强监管产业领域,用好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三医联动的专班机制模式,科研单位、产业发展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推动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
突出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北京建立部门间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科技部门将立足当好驱动创新的“策源部门”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孵化部门”,加强“0-1”原始创新引领;各行业主管部门将着力增强1-10、10-100科技创新转化、产业化发展能力;各区重点聚焦抓产业落地,一体化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生态构建。北京还将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法律、人力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构建适应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组建由战略科学家、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才等组成的融合发展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全方位“扫描”,分析国际国内前沿科技发展态势、重大科研方向布局和领军人才团队,加强对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识别研判,提前布局产业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制高点。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拥有深厚的科技底蕴、活跃的创新力量和开放包容的产业环境。下一步,北京市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为激发创新活力,增强产业动能贡献首都力量。(闫秋图)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