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聚焦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 克拉玛依:从“工业血液”到“科技兴城”的转型路
走进克拉玛依市博物馆,展厅里生动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克拉玛依“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亘古荒原景象。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原主任丁仲贻回忆,最初石油人住的是常被大风刮跑的帐篷、在半尺地下挖出的地窝子,“一刮风,沙子就往里灌”。用水更是极度困难,每人每天仅有一盆水,先保障饮用,再考虑洗脸洗脚。油田开发初期,工人甚至不得不饮用含硫化氢的碱水,导致腹泻不止。
正是这种“先生产后生活”“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精神,支撑起克拉玛依的早期建设。在博物馆内,原三八女子钻井队指导员吴淑华提到,当年就连女子钻井队的工人们都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野外工作,“身上都是冰,回家后衣服冻得硬邦邦的,只能立在门口慢慢化冻”,馒头中间冻出冰疙瘩,脸上耳朵上全是冻疮,却无人叫苦,“我们不是为了钱,是要为国家多出油”。正是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为这座城市注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
如今,克拉玛依已然从粗犷式采炼油,逐渐转型成为一座融合绿色能源、数字科技与高端制造的现代化综合能源城市。基于克拉玛依油田特有的稠油资源,成立于1959年的克拉玛依石化公司近年来逐渐走上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特色发展道路。
“稠油黏度大、轻组分少,传统炼油技术难以处理。”公司规划和科技信息部负责人路军平介绍,20世纪80年代,他们攻克稠油深加工这一国际性难题,实现了我国稠油加工技术从空白到国际先进的历史跨越,并于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现今,克拉玛依石化已成为中国高端润滑油和白油生产的领军者。其生产的变压器油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100%。食品级、化妆品级高档白油通过国家认证和美国相关标准认证,研发出的用于禽类疫苗的“疫苗白油”,代表着中国白油最高技术水准。工程师张景伟解释道,白油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机械脱模、化妆品基质、玩具、医药等领域,“当所有的硫、氮、多环芳烃等杂质被深度精制脱除,黑色的原油就变成了无色无味、安全稳定的白油。”从昔日面对“稠油”束手无策到如今掌握国际领先的稠油深加工技术,从只能生产基础燃料油到如今成为高端特种油品的“单打冠军”,克拉玛依的蜕变,不仅是一座能源城市的奋斗史诗,更成为国家战略引领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在这背后,是克拉玛依石化持续数十年的科研投入与人才尊重。“我们给予科研人员宽松的环境和充分的容错空间,”路军平表示,“即使研究失败,我们也给予肯定。有些项目研究周期长达8年,这种长期主义是出成果的关键。”克拉玛依石化公司下属研究院技术专家教振表示,他们已与多所大学展开合作,开展分子炼油层面研究,以实现对油品分子结构的精准控制。
这种创新理念正在结出硕果。公司生产的变压器油用于“西电东送”等国家重大工程;橡胶增塑剂突破欧盟法规限制,助力中国轮胎走向世界;机场沥青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乌鲁木齐等枢纽机场;高端润滑油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
正如吴淑华所言:“我们那时的苦,是为了儿孙后代的幸福。现在的年轻人处在高科技时代,更要敢于担当.”89岁的她仍然经常给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故事,传递着“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石油精神。这种精神,正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克拉玛依因油而生,因水而兴,更因科技与奋斗而走向卓越。从加工“发愁的稠油”到生产高附加值特种油品,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中,这座曾因油而生的城市,正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书写着从“传统资源型”迈向“高科技特色化”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张家铭)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