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守望山河新绿

​——记全国政协委员黄绵松

2025年09月17日 09:0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917090856662

2024年8月,黄绵松(左)参加全国政协“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民主监督性视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黄绵松: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获2024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一滴水,在江河湖海中或许微不可见,但却足以照见一个时代。

对黄绵松而言,一滴水,存在于家乡宁夏西海固干涸土地上艰难汲取的一瓢救命水中,存在于童年时先洗脸、后饮畜、再浇地的经历中,是一代人无法抹去的生存记忆。

也正是一滴水,将黄绵松推向清华大学水利系,推向了固原的治水一线,推向了全国政协的议政殿堂,最终汇入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洪流之中。

他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恰巧与时代同频。”

逐水而行

宁夏西海固地区,长期以来因水而贫、因水而困,被称作“苦瘠甲天下”“人类不宜生存的地方”。这不是文学修辞,而是真实的生存境况。

黄绵松的童年,是被风沙刮出来的。

他仍记得,沙尘暴袭来时,天瞬间黑透,沙子噼里啪啦砸在脸上,“那不是现在所说的PM2.5,而是真正的‘物理攻击’。”他笑着说,眼神却穿过时空,落回那段黄沙漫天的岁月。

干旱,曾困扰着西海固地区生活着的老百姓。这里有“喝一口水,眼泪汪汪;饮一瓢水,就是天堂”的俗语,还有因干旱而命名的地名,如“喊叫水”“旱天岭”……

水,是生命,也是执念。

直到1986年,历经15年建设的固海扬水灌溉工程通水,黄河水终于流进田间地头,也流进老百姓的期盼之中。

黄绵松从这片干涸的土地走出,把“水”之一字刻进人生的底色。2001年,他选择报考清华大学水利系,与其说是理想,不如说是一种本能般的回应,“家乡需要水,我就去学水。”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三峡左岸大坝初具雏形,南水北调工程徐徐展开。在清华,黄绵松师从中国水利行业顶级专家安雪晖教授,学会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构建了朴素而坚实的价值体系。

博士阶段研究堆石混凝土技术,在工地通宵监测混凝土硬化发热是家常便饭,实在困得不行,就找一块相对平整的大石头,躺下就能睡着。“科研没有捷径,就是一遍遍试、一次次熬。”黄绵松说。

那些年,黄绵松跟随导师跑遍了全国各大水利工程现场,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国水问题的认识。

而与此同时,象牙塔之外,变化已然在发生。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

黄绵松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变革——水利,不再只是修坝筑堤的传统课题,更在于还水以清、赋绿于民,与环保的边界也正在模糊、融合。

2016年,黄绵松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离开学术舒适区,来到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身宁夏固原海绵城市建设一线。“我想跳到更大的面上,以更系统化、更全面的视角来看看还能不能做一些与水相关的工作。”

从清华园走向西海固,从实验室走向土地深处,但在黄绵松看来,自己始终在回应同一个问题:人,到底该怎样与水相处?

春水初生

黄绵松又一次站在了清水河边。

“这是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没人有经验,但我们知道,必须走下去。”正如黄土高原上倔强生长的草木,越是环境艰苦,越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知难而进,是家乡赋予黄绵松最深刻的信念。

初到固原,黄绵松面对的是一条污浊不堪的清水河——劣Ⅴ类水质,排污口遍布,雨天黑水横流。更大的挑战来自地质:这里属湿陷性黄土,“见水就塌,路上能塌出几米深坑”。

要在这样的地质基础上建设成“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无异于一场巨大的考验。

更大的转变来自观念。“过去治水是‘打补丁’,桥垮修桥,厂旧建厂。但海绵城市要求的是一场城市发展方式的深层变革,需要系统性思维,统筹水、路、绿、城。”黄绵松说。

从源头、过程到末端,大小项目共123个,涉及海绵化道路、老旧小区改造、公园广场升级、河道综合整治、地下管网检测修复……黄绵松带领团队,像做手术一样改造城市地下生态。最多的时候,有30多个工地同时开工。

项目期间,女儿刚刚出生,他却长驻固原。每个周末,他辗转银川、西安转机回京,凌晨到家,周日又匆匆离开。

黄绵松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舍得”书法,“‘舍’字虽简单,却占三格;‘得’字复杂,却只占两格。人生要先舍三格,才能得两格。”他说。

8年摸索,8年突破。那些“舍”,最终沉淀为更厚重的“得”:清水河从黑臭水体蜕变为水清岸绿景美的百姓亲水河,河边建起公园,安装步道,固原人第一次发现,家乡也可以清水潺潺、绿意盎然。

黄土高原仍在,却不再只有贫瘠与干涸之名。希望之花,早已悄悄扎根、蔓延、绽放。

202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环境资源界委员,黄绵松现场发言,汇报了他在宁夏固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情况。

“你们主要是采取什么样的治水方式?解决什么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追问。黄绵松告诉总书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固原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2024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4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5亿元,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凸显。

2025年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黄绵松又一次讲起清水河的故事。

“截至去年底,全国生态环保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40多万人,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相比10多年前增长了近4倍,成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黄绵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的确,清水河的蝶变,不仅仅是一条河的变迁,更是一场发展观的根本转变。从经济发展初期追求温饱、生态意识尚未觉醒,垦荒伐木、过度取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抗多于共生,到如今系统治理、绿色发展,人与自然也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在自然环境本就脆弱的西北,这样的转变更显可贵。

而这场深刻变革,正源于无数个建设者的坚持与付出。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把个人的信念,写进山河的变迁里。”黄绵松说。

山河新绿

2023年,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这是继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后,全国政协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黄绵松成为全国政协首届环境资源界委员,也是这个最年轻的界别中最年轻的委员。

身份转变,意味着视角之变。黄绵松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环保已进入系统治理的深水区。“早期靠投入人力物力就能见效,现在要靠系统、靠数据、靠机制。不能再‘头疼医头’,时代的环保,必须回答系统命题。”

黄绵松梳理出当前环保事业面临的三重矛盾:区域间环境改善不平衡,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仍偏传统,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存在差距。破题之路,坚定地走向系统整合与价值转化——其核心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深化。

“‘两山’理念并不是一句口号,它揭示的是生态与经济的辩证统一。”黄绵松这样解读,“我们通过保护修复提升生态内在价值,再借助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把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在他看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关键在于找到环保与经济的平衡点:既要以技术创新提升治理效能,也需以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还要探索产业生态化路径,“必须把生态保护真正纳入经济循环中,通过量化生态价值、发展绿色产业、推动跨区协同,实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些从一线带来的思考,不断转化为他的履职实践。2023年,他的提案直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用、管网空转”;2024年,他呼吁推进拒马河流域“智慧监测﹢跨区协同”防洪机制;2025年,他提出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资产数智管理。

“委员履职不是飘在天上的建议,而是要扎根泥土、可落地、可感知。”黄绵松这样理解自己的职责。水利、市政、环保、科技……不断拓展的领域在他看来并非“跨界”,而是紧随时代需要。

2024年12月,黄绵松走进北京小学,为该校三年级全体学生带去一堂别开生面的环保科普课——讲解海绵城市的概念。课堂上,他用视频、趣味实验、问答互动等多种形式,将复杂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

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情,让黄绵松深感欣慰。“他们要成长的时代,是一个更需要绿色、更需要智慧、更需要系统的时代。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他们未来有更多选择。”

两年来,黄绵松开展两会精神宣讲20余场,结合亲身经历,生动阐释两会精神,聆听宣讲的界别群众累计2万余人;同时,他还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7次,从社区环保讲座到乡村环境调研,累计服务人数9300余人,将环保理念与实际行动带到群众身边。

即便本职工作繁忙,他依然投入大量时间履职。“作为环境资源界的政协委员,我们的工作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幸福感,另一头连着生态文明建设。”

黄绵松说,自己是幸运的——童年时代让他懂得资源之珍贵,求学时代沐浴国家重视基础建设的东风,职业生涯又恰逢生态文明写入国策。

但幸运之外,更是选择与坚守。在这条与时代同行的道路上,有人看见使命,有人践行信念,也有人把“舍”与“得”写进一条河流的重生、一片土地的复苏、一个时代的转折之中。

“能舍者,天地不弃。”黄绵松说,“这不是理想主义,是一种必须,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去那个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时代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望向未来,黄绵松勾勒出一幅新的治水图景——更加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同时扩大公众参与,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水新格局。

一滴水,从荒芜之地出发,穿越城市,流过数字化管网,最终汇入一个民族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本报记者 王亦凡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