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民政协报·福建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要闻
感受泉州侨文化的共富之路
“阿爸,阿母,现在我有能力回报家乡了,我打算捐一笔钱给家乡,用来修桥造路,兴办学校,让家乡的孩子们都能有书读,有路走。”
“中国国民分子应尽的责任,便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是理所当然,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
这个盛夏,走进福建省泉州市档案馆,这样“信汇合一”的侨亲家书保存了4400多份,最早可追溯至1893年,最迟到1992年,时间跨度近百年。
曾几何时,当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帆影渐渐远去,“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的生存压力下,一代代泉州人“下南洋”谋生,用血汗浇筑出“十户人家九户侨”的奇观。后来,近千万泉州籍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量甚至超过泉州本地890余万常住人口,形成独特的“海外泉州”现象。
而这其中,侨批,则成为游子与故乡的血脉脐带。1948年,泉州地区侨批信局总分支机构达300家,海外批局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形成庞大网络。这些家书,既是养家糊口的生计钱,更是精神慰藉的载体。
“如今硝烟散尽,这些穿越烽火的侨批,早已超越了家书的意义。我们还设立了一个侨批的文化展厅,这个展厅内,泉州各个县市区的侨批实物都得以精心陈列,让更多人参观与展览。”泉州市档案馆副馆长陈若波说。
如今,漫步“十户人家九户侨”的泉州,可以看见龙苍庄合发大厝门楣上的“饮水思源”道尽游子心迹;东昇楼顶金星迎朝阳,“东方红”门券刻下赤子对故土的炽热祝福;梧林朝东楼未竟的电梯井,与五层厝斑驳的钢筋,无声诉说着抗战烽火中侨胞毁家纾难的慷慨……
可以看见,晋江梧林从荒草丛生的“空心村”蜕变为4A级景区,侨厝群化身“南洋华侨博物馆”:娘惹裙裳翩跹于古厝廊下,南洋咖啡香漫过百年骑楼,青年创客的咖啡馆,让爷爷的乡愁沉淀为拿铁里的温度……
与此同时,“台商二代”吴妘蓁家族扎根泉州二十余载,从一颗贡丸起步,终成行业龙头,让“家味”飘向世界;阿根廷归侨周永伟携七匹狼集团从服装小厂崛起为跨国企业,更凝聚侨商联合会力量,推动泉企“拼”向全球……
侨批泛黄,侨亲大爱。昔日,老一辈华侨以寸草春晖之心,铸就家乡发展之基;今朝,侨资如一汪汪活水,涌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绘就民生暖色。泉侨以“双向奔赴”诠释了共富真谛,让“侨力润泽”化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
“从改革开放至今,泉州市累计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捐资额超150亿元,几乎占全省接受捐赠总额的一半。这些资金注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几乎我们每个泉州人的成长都与侨捐息息相关。”泉州人民的话里,是难掩的深情。
回望间,番客楼门楣上镌刻的“饮水思源”,不仅是华侨精神的永恒注脚,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灯塔。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