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助力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
“中部地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聚焦短板精准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于激活中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强劲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夯实科产融合根基。一是面向战略需求建设中部地区基础研究“集中区”。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等为依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中部现代化产业体系,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命工程、空天技术、先进制造与先进材料等前沿领域,梳理形成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的清单,加快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探索“基础研究集中区”试点。二是聚焦战略任务创新组织模式。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组建重大科技协同攻关项目,构建与任务和项目相匹配的攻关体系,以全球视野遴选战略科学家,集聚优势力量开展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协同攻关,形成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活科产融合主体动能。一是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围绕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鼓励企业深化产学研协同推进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产业需求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二是探索构建以科技领军型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创新联合体。以领军型科技企业为核心,聚焦中部地区跨域优势产业链,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联动,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维度开展全方位合作,探索构建以领军型科技企业为核心的跨域创新联合体,形成大中小企业高效融通的创新生态。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升科产融合效能。一是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匹配。推动中部地区高校专业设置进一步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对接,鼓励高校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型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概念验证服务。二是增强成果转化服务效能。鼓励中部地区高校成立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助力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申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引导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三是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支持中部地区高校创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探索“低收费长赋权”“先试用后转让”等多元化赋权改革方式;推动中部各省出台并落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措施,强化考评导向,将输出技术合同在域内转化成果纳入高校院所领导班子考核指标。
汇聚金融“活水”,赋能科产融合服务动能。一是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以科创引导基金、产业引导母基金为引导,探索构建“耐心资本”供给网络,聚焦“投早、投小、投硬”,打造“母基金﹢天使/科创/种子基金﹢市场化基金”的“基金丛林”,专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创新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初创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鼓励设立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专项基金;拓展对成长期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支持力度;引导成熟期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筑牢人才“蓄水池”,强化科产融合关键支撑。一是打造“两支队伍”。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强化科技产业供需对接。推动科技经纪人进入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养、投行思维的高水平科技经纪人;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推进科技成果产品化。通过在领军企业设立“卓越工程师带培工作室”,落实卓越工程师“协同培育”。二是推动科技人才流动共享。推广柔性引才政策,畅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人才交流共享渠道;探索人才柔性共享模式,实现创新人才工作生活在省会、服务贡献在全省,以及工作生活在城市群、服务贡献在中部全域;探索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设立“人才飞地”共享模式。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博导)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