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议事厅
民间体育之火,如何燃出“硕果”?
今夏以来,民间体育的“火”,已然燎原。从“苏超”爆红出圈,到“赣超”“湘超”各类民间体育赛事遍地开花,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股充满生命力的澎湃热潮。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由此浮现:热火朝天的场面之后,如何才能让这团火“燃”出千百样?“苏超”模式能否在各地“抄”出不一样的盛况?本期观潮试图穿透热情的火焰,进行一场冷静的观察。我们期待,这团火不只是一闪而过,而是能真正淬炼出中国体育最坚实的根基。
(本期主持人:吕婉莹)
看好地方的“超”字号比赛
作为与“苏超”相关的新媒体运营者,我们越做越有信心!“苏超”能火,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地依靠群众热爱、靠谱的组织以及持续的品牌打造。“苏超”串起了城市活力、商业资源和人的情感。它不仅让足球热在民间,也让城市的活力与特色被更多人看见。
现在“赣超”“湘超”也跟上了,我看好地方的“超”字号比赛。也许未来就能培育出中国的民间足球大生态。以赛事为契机,“踢”出热闹,办出故事,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体育模样!
(“苏超”相关新媒体小编 俞空空)
复制粘贴“苏超”不可取 因地制宜是上策
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多元,看球、踢球、办赛蔚然成风,体育经济愈加火热。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与在地企业、俱乐部的推广、扶持,民间体育赛事的发展土壤更加厚实。
“苏超”是一场“因地制宜”的成功,其火爆与前期江苏地域“文化梗”出圈有很大关联。江苏本地有调侃“散装江苏”的说法,13个地市互相“不服”,各地都有极强的城市荣誉感,这既是“苏超”的看点,又是经济强省江苏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精神的体现。然而,其他省市要结合本地实际、量力而行。一方面挖掘本地口口相传、耳熟能详的在地特色,与体育赛事相结合;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可结合实际扶持相关赛事,不一味地复制粘贴“苏超”,走出自己的“爆火”出圈路。
(抖音集团市场部 魏 冰)
期待更多有“形”有“魂”的群众体育赛事
“赣超”赣州主场数万人合唱《十送红军》燃遍全网,吉安、萍乡等主场迅速跟进。“苏超”扬州球迷赴徐州助威时,首先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带动江苏各市球迷主动前往比赛城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竞技体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相关。群众体育赛事要获得关注,少不了体育技术、团队配合、拼搏精神等有“形”的体育;要深入人心,则必须要有“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体育赛事最好的“魂”。
发挥地方特色资源、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抢抓大流量传播契机……这些经验值得借鉴推广。我也期待更多像“苏超”“赣超”一样有“形”有“魂”的群众体育赛事,孕育出更多“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时代新人。
(本报记者 江 迪)
要发挥好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从“苏超”传播的层面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作为江苏主流媒体,全程主动作为、积极有为,交汇点大平台、新华日报各全媒体部门、各分社全天候联动配合、全链条生产运作,先人一步展开“苏超”专题宣传,构建起党媒领跑策划、全网跟进传播的大流量新模式,“苏超”出圈,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助力“苏超”现象级出圈传播。
因此,从实践经验看,民间体育赛事举办时,主流媒体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有做好报道的前瞻性,利用好党报党媒的政治优势,精心组织好相关报道。还要时刻绷紧导向安全这根弦,发挥主流媒体“定盘星”的作用,有序有效引导舆情走向。
(全国政协委员,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双传学)
■网友畅谈
@绿茵老球迷:看好,但得“因地制宜”,“苏超”的精髓是贴合本地需求,不是照搬流程,只要各地找对群众兴趣点,就能做起来。
@小夏:硬抄不太好,“苏超”能成靠长期积累的足球氛围,有些地方连基础球场都少,盲目跟风只会“烂尾”。
@运营三:关键在“可持续的钱袋子”,“苏超”有企业赞助和群众消费支撑,其他赛事若没稳定资金,撑不了多久。
@元阿哲:只要让普通球员有参与感就有戏!“苏超”火是因为不搞“精英化”,各地别把赛事搞成“面子工程”就行。
@林姐:得靠政策“托底”,“苏超”有持续的政策支持,其他地方若只是“一阵热”,赛事很难长久运营。
下期话题预告:
“过时”的建筑要不要拆?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城镇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里的老房子、老厂房、老仓库等,或因产业升级而被废弃,或因城市扩张而被包围,这些“过时”的建筑到底要不要拆?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
欢迎您将观点发送至rmzxbxwplb@163.com,邮件主题请注明@观潮:“过时”的建筑要不要拆?也可扫一扫“下期话题”二维码,在人民政协报微博“西八里庄观潮”留言参与讨论。我们将选取有代表性的来信与留言,与读者共同探讨。
本栏目新媒体支持:
李木元 易欣 徐康辉 郑真鑫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