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在辽沈大地上

2025年09月18日 11:13  |  作者:文/摄 本报记者 刘圆圆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滕俊 摄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硬核”设备。

红房街小学民族文化体验日活动。

9月8日至12日,国家民委谋划推出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辽宁篇”走进沈阳、丹东。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在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中,踔厉奋发的各族儿女在辽沈大地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这里常开长盛。

家国情怀篇

博物馆里的爱国主义精神

“亲爱的儿子,母亲因为坚决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告慰你在地下的母亲——赵一曼。”

“我叫李兆麟,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志们精诚奋斗,横扫嫩江源,逐日后夺回我河山。”

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英雄人物的展位前,小小讲解员声情并茂地或讲述先烈的临终遗言、或演绎抗战故事,吸引了大批参观者驻足聆听。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博物馆正发挥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作用。

“小小讲解员一直是我们博物馆的特色讲解之一。通过招募对历史感兴趣的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增加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认知,还能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吸引更多的参观者铭记历史。”“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季宁告诉记者,2021年,博物馆进行了建馆以来首次大规模改陈布展,聚焦东北14年抗战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新增场景4个,升级多媒体展示,展线也从510米延长至800米,进一步优化观众体验。特别增加了沉浸式体验活动,通过抗联主题换装区、3D打印技术复刻区等,让感兴趣的青少年可以身着特色服装化身“英雄”,在触摸与聆听中感悟信仰力量,将红色火种植入年轻血脉。据悉,目前该馆的日均参观量达三四万人次。

除了普通游客,学校组织的研学团组也不少。当天,就有来自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的研学团。该团维吾尔族学生苏巴提·沙得克告诉记者,英雄们用生命换来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让他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我会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团结不同民族的同学,传播正能量,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除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也依托独特的历史与文物资源优势,“以物证史”“以史育人”,用文物讲述着爱国主义故事。

“这次来丹东,真是不虚此行,尤其是抗美援朝纪念馆,给了我们很多的收获,让孩子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了更深的了解。”来自安徽的张女士对记者说。

“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表示,为了生动讲述抗美援朝历史,深度挖掘史料和英雄事迹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展馆在讲解上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我们讲苗族的战斗英雄刘兴文,既要介绍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坚守阵地、浴血奋战的过程,还要去讲他作为贵州大山里苗族孩子,如何在战友们的指导呵护下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

据介绍,2020年改扩建后重新开放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借助大数据库、AR、VR等数字科技构建全新的表达语境,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走进红色场馆。“用先进的技术展示历史,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吸引参观者,才能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宫绍山说。

文化自信篇

老工业基地焕发新活力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城市中散落着各种各样的工业遗迹,那些曾经的钢筋铁骨正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活跃场所。

走进沈阳铁西区卫工北街附近一片厂房旧址,透过锈迹斑斑的厂房,仿佛仍能听见耳畔传来机器的轰鸣,嗅到淡淡机油的气息……这里便是如今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所在地,承载着改写中国工业史的诸多“第一”: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台万能钻床……当走过一台台巨大的工业机器,仿佛能看到无数前辈顶着高温运行机器、挥洒汗水,脸上却洋溢着希望与荣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一刻具象化。

在这样的“硬核”场景中,来自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夏合娜孜·吐尔洪被深深感动了。“我在这里看到中国工业的变迁,也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作为中华儿女更是由衷地自豪。我觉得每个青年都应来这里看看,身临其境感受前辈荣耀的同时,更坚定我们的信念,要传承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意志。”夏合娜孜·吐尔洪说,“我会把今天的所见所感带回学校,和同学们分享,未来更加主动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从心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咱们工人有力量》到马头琴与呼麦的《骏马归来》,再到《红星指引我前进》……一场别具一格的文艺展演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举行。

“能在工业厂房里看一台文艺演出很酷炫。特别是看到舞者们灵动婀娜的身姿,让我也想把家乡的藏族歌舞展现给大家。”来自沈阳市翔宇中学的藏族学生多杰卓玛在观看文艺展演后告诉记者,文化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希望在沈阳完成求学梦想的同时,自己也能成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我们希望通过这场展演让尘封的工业记忆重焕生机,从抗战精神到工业精神,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创新,充分表达了辽宁各族儿女始终以赤诚之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信心。”承接启动仪式展演的辽宁歌舞团一级导演张岩生如是说。

在沈阳的工业遗存改造中,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城市的温度,也藏在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傍晚,在大东区的时代文仓公园,散步的市民悠闲前行,三五成群的孩子嬉戏玩耍,位于公园中心区域的城市书房静静绽放,不仅为市民提供了静享阅读的场所,更是都市中的一片文化绿洲。这里的前身是沈阳东贸库旧址,如今,它已被精心改造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成为沈阳新时代的文化地标。

“旗袍经过百年来的演变,其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已经慢慢稳定下来。这种经典的女装饱含了中华民族的灵感和智慧。”当天傍晚,曾在沈阳开放大学担任副校长的关德章在城市书房上了一堂“文化课”,通过满族服饰的演变,阐述着中华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精神纽带。”听完讲座的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刘浩哲表示收获很大。“通过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让我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知。”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这里平均日客流量已超过1000人次,我们不仅服务周边社区的居民,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的讲解员田璐璐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承载着工业建筑转型的典范,更融合了多种文化业态,包括文化剧场、英雄故事体验馆以及非遗艺术空间等,为各族群众带来前沿的艺术生活体验与宽敞的文化交流空间,促进各民族间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民族团结篇

民族团结的种子 正在生根发芽

为孩子们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学校是第一课堂。

9月11日,丹东市红房街小学正在举行第四届“红石榴”校园文化节——民族文化体验日活动。

这边身着汉服的两位代言人,向参观者推销本班主打的中华美食——饺子;那边的同学则一身朝鲜族服饰,大力“叫卖”朝鲜族美食——紫菜包饭……整个校园遍布着二三十个摊位,孩子们各显神通,热闹非凡。

“这不仅是一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红房街小学教导处主任梁梦翊表示,文化节活动通过“从课堂到实践、从创作到展示”的沉浸式体验,带领同学们多角度触摸传统文化、切身感受民族团结力量。

红房街小学大队委员吴婧祎已经多次参加文化节活动了。她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就像一个饱满的红石榴。而我们每一位同学,就是一颗颗紧紧依偎的石榴籽。我们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红房街小学副校长于莉萍表示,作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红石榴”承载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深意。此次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开学典礼与校园文化节相融合,为全体红房街学子铺就了一条浸润民族情谊的成长之路。

在丹东辽东学院校园内,一堂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大型思政课“战火中的歌声”正在火热进行。这堂课将音乐与历史相结合,生动再现抗美援朝中的英勇事迹,将英雄精神与民族团结理念根植在青年学子的心灵深处。

辽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辽宁省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刘越表示,“将抗美援朝精神与经典音乐作品相融合,打造沉浸体验式思政课,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有形有感,也更有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除了校园,社区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在沈阳大东区的长安社区,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正沁润着各族居民的心。

每周三上午,是长安社区葫芦丝队的活动时间。刚和队友训练完的张桂芳满脸洋溢着喜气。她告诉记者,“退休后我就参加了社区的葫芦丝队,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每周在社区活动中心活动两次,吹吹跳跳心情特别好。”作为在长安社区生活了30多年的老居民,她眼看着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改造了,社区活动中心的各种文化活动把邻里聚在一起,和谐相融。“我们这个社区以汉族为主,也有不少满族同胞。但满汉一家亲,已经不分你我了。”

“在沈阳打响了抗击日寇侵略的第一枪,辽宁成为了抗日战争的起始地……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长安社区的读书空间,几十位社区居民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聆听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徐鹏飞的一场“微宣讲”。徐鹏飞介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沈阳市组成了近百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他们深入社区、乡村、学校等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安社区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长安社区党委书记曹雪表示,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团结”内化为日常的邻里温情,外化为共同的社区行动。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