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滚动资讯
中国储能迈向高质量跃升,远景动力(AESC)以安全与技术双轮驱动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新型储能作为保障能源系统稳定运行、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的关键支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公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到2027年,新型储能需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要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同时明确,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通过培育试点应用项目、打造典型场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当前发展基础来看,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半内,我国储能装机规模将实现“翻一番”的跨越。业内普遍认为,《行动方案》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此前的“市场预测”升级为“政策目标底线”,为行业发展提供了确定性指引,同时进一步理顺了独立储能的盈利模式。叠加海外市场需求大增的利好,当前储能行业正处于供需两旺的“黄金发展期”。
面对1.8亿千瓦的装机目标,储能电芯的产能保障与安全提升成为关键议题。市场需求激增带来巨大机遇,而国家强制性安全标准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的实施也为行业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红线。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CATL)、远景动力(AESC)等企业已积极布局,率先作出响应。这场技术与市场的双重竞赛,不仅关乎企业竞争格局,更将决定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在全球的高度与话语权。
目前储能行业出现“缺芯”现象,头部电芯企业基本处于满产状态,部分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其背后反映出供需阶段的错配:一方面,国内在“136号文”推动下储能加速市场化,河北、内蒙古等多省陆续出台容量补偿与电价政策,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拉大峰谷价差,增强储能项目经济性。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复苏明显,美国关税及IRA法案等因素影响减弱,欧洲、澳洲、拉美、东南亚等地需求持续向好。
供给侧方面,储能电芯正处于从300+Ah向500+Ah升级的过渡阶段。多数头部企业暂停300+Ah产能扩张,转向新一代大容量电芯的研发与量产。但由于新产能尚未完全释放,短期内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
300+Ah电芯目前仍是市场主流,渗透率持续提高。《2025年上半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电力安委会成员单位投运的电站中,装机占比前五的电池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CATL)、亿纬锂能(EVE Energy)、比亚迪(BYD)、海辰储能(HiTHIUM)和远景动力(AESC),合计超过65%。该排名与国内外近一年储能出货情况基本一致。
2025年1—6月,中国企业新获199个海外储能订单/合作,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下半年以来,头部企业订单势头依旧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已公开储能电芯订单达47GWh;海辰储能累计公开订单超33GWh。8月,远景动力(AESC)获得十余家头部集成企业共计40GWh电芯订单,其为行业最早发布、量产、大规模交付300+Ah的企业。
与此同时,下一代500+Ah电芯的研发与量产也在加速推进。由其构建的6+MWh储能系统正成为行业新趋势。目前头部企业进展不一,标准尚未完全统一。Infolink分析认为,不同企业在电芯尺寸设计上仍存在差异,核心是如何平衡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
今年5月底,远景动力(AESC)沧州工厂率先下线500+Ah储能电芯;6月10日,宁德时代587Ah电芯开启量产并在济宁基地交付;海辰储能587Ah电池已于4月启动全球送样,计划下半年量产。行业预计,300+Ah电芯的主流地位仍将维持2~3年,之后国内将率先规模应用500+Ah及更大容量电芯,并逐步影响海外市场。
在产品迭代的同时,头部企业也在推动安全标准全面提升。8月1日,我国首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强制性国标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正式实施,标志着储能安全进入“强制时代”。8月29日,GB/T 46261-2025《电化学储能电站火灾监测预警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发布,将于2026年9月1日实施。该标准填补了储能火灾早期预警产品标准的空白,推动行业消防安全走向系统化与规范化。过去一年,阳光电源、华为、远景能源、比亚迪、海辰储能、阿特斯等主流集成商均完成烧舱测试。
电芯作为最小能量单元,其安全性能直接决定系统安全边界。近期,远景动力(AESC)完成一系列极限安全测试,包括跌落、短路、过充、针刺、燃烧抛射及热失控等,电芯全程不爆炸,不起火。早在今年2月,远景动力(AESC)就斩获中国首张GB 44240-2024认证证书。除该远景动力外,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等头部企业也均已通过该标准测评。
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中国储能产业更面临从“量”到“质”的系统性升级。电芯产能与安全问题已成为关乎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CATL)、海辰储能(HiTHIUM)、远景动力(AESC)等需通过技术迭代与标准建设不断突破瓶颈,推动产业走向成熟。只有将规模扩展建立在技术领先与安全可靠之上,中国储能才能真正引领全球产业走向成熟与可持续发展。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