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聚焦
文艺力量的特殊鉴证
编者按:
2025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我们从未也永远不会忘记。无数先烈挺身而出,以铮铮铁骨战强敌,用血肉之躯筑长城,他们的英勇无畏与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缅怀先烈,传承他们爱国赤诚的崇高气节;珍爱和平,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唯有不忘来时路,方能走稳前行路,让我们以团结奋进的姿态谱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文艺的存在意义与社会价值,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娱乐、审美、教化、认识等的功能与作用。而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甚至会被提升到特别的高度,赋予其特有的动能。正如1942年5月,即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年代,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及“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时所指出,如果要“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文艺就必须“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而增强自觉性、强化战斗性、唤醒责任感、增进使命感。对此,1935年由田汉与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作词和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及1939年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并于1941年改写成交响乐合唱的《黄河大合唱》,都堪称这一重要思想鲜明的实践来源。
202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当初被誉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今天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以更加坚定铿锵而又昂扬响亮的声音奏响在天安门广场;而以唱出中华民族英雄气概和不屈精神闻名于世的《黄河大合唱》,不仅于当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晚会《正义必胜》中选取了其中的一段《怒吼吧!黄河》激情演唱,也成为纪念活动期间各种媒体自觉演播的作品。这两部产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展现着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音乐经典,既是对民族解放斗争苦难辉煌的艺术表现,也是对文艺作为精神火炬和时代号角特殊作用的有力鉴证。对于当今文艺的发展,极具昭示作用与启迪意义。
这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当此之时,不断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产生在烽火岁月的经典作品,意义不言而喻,就是要用这些凝结着血与火的艺术档案,警示我们:面对侵略压迫和民族危亡,必须不屈不挠、团结抗争;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深怀忧患意识;只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而倍加珍惜;也只有不忘来时的路,才能够走好未来的路。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会保持清醒。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不屈奋起、同心勠力、自力更生、开拓创新,才有出路,也才是正途。这是近代以来无数先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通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国家富强真理;也是《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所宣示的民族复兴启迪。
《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的产生及成功,堪称永远的示范和永恒的标杆。传世之作之所以具有无比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及思想感染力,就是由于它传达出了民族的心声,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发出了正义的呐喊,回应了历史的呼唤,做到了“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它启迪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为时代赋能,为人民代言,才能找到建功立业的出路;文艺创演只有做到激发人民斗志和提振民族精神,才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与功用。
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认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才会在“两杆子”即军事的“枪杆子”和文化的“笔杆子”的合力奋斗中,取得最终的胜利。而《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等红色经典长期以来所发挥的精神激励与思想警示作用,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作为文化重要构成的文艺,其所拥有的特殊“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独有功能,值得特别关切和高度注重。
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交响与历史使命,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为和平的价值追寻,恰是那些80多年前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文艺精品成为经典、能够经久不衰的密钥。
(作者吴文科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名誉所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