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政协力量>聚焦
政协民心桥丨新学期,全市中小学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新学期大幕开启,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激励青少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勇攀科技高峰。在天津,新学期,如何上好科学教育第一课?怎样在“双减”下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9月6日,由天津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与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广播新闻部合作推出的《政协民心桥》专栏进行了关注。
天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天津市委会常委、民盟河北区委会主委、河北区副区长田强接受天津新闻广播《政协民心桥》专栏节目采访时表示,中学阶段学生好奇心旺盛,认知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他与多位民盟盟员共同调研发现:
“当前,部分学校为减负担而减少实验课程、课外拓展等科学教育环节,部分学校因缺乏实验器材而将实验课程改为讲授课,学生缺乏足够实践与探究机会,难以深入理解科学原理与应用,限制创新思维发展。”
今年天津市“两会”上,田强委员提交了《关于中学在“双减”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提案》。他建议:
首先,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升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对中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应依靠某一学科的教师,而应举全体教师之力,升级为“科学+”教育的新模式。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课程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领域,建议学校引导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融入相应的科学领域的核心课程。也可打破学科界限,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同时,还可设置科学拓展选修课程,涵盖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前沿领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第三,创新教学方式。推广探究式、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科学问题为导向,例如:以“城市水资源净化方案设计”为题,让学生自主调研、实验、论证,最终产出科学成果。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可知。
最后,拓展课外资源。学校可以与科技馆、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科技大赛、科学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科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天津市教委中小学处副处长田泽林表示:“我市不断完善科学类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外各类实践场所和资源,推动‘大中小纵向衔接’‘校家社横向联动’等中小学科学教育重点工作,制定《全面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若干举措》,探索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路径。”
开学后,天津市科技馆将面向全市的中小学启动“小科普讲解员”成长计划,设计“岗前培训-实践讲解-星级评定”成长路径,天津科技馆展示教育中心主任赵菁介绍:“计划以季度为周期,每季度面向全市中小学招募小讲解员30-50人,通过孩子们自选展区、展品,设计讲解路线、熟悉讲解内容、开展实地培训和面向公众开展接力讲解持续开展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
秋季新学期,人工智能课具体怎么上?
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天津市教委中小学处副处长田泽林表示:
“目前,义务教育四年级、八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基础》地方课程,每周1课时,每个年级总计不少于30课时;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各学校结合实际,基于课程纲要开设相关校本课程,或与相关学科有机融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基础上,鼓励学生修习人工智能选择性必修模块,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天津市教委中小学处副处长田泽林介绍: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天津市教科院设立人工智能教育教研员,负责全市教学指导和质量把关。各区教师发展中心配备人工智能教育教研员,负责区域内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各学校确定人工智能课程负责人,组建由信息科技、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展人工智能教师全员培训,确保每名教师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