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聚焦

从“天气预报员”到“科技赋能者”

“气象﹢”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09月22日 09:55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t01be12ca98f70858c8

秋风送爽的9月,北京首钢园内人头攒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在此举行,同期,一场关于气象经济发展的思想盛宴与科技展会也在此上演。

作为服贸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届气象经济论坛9月11日举行,同期举办的第五届全球气象服务与装备展则用琳琅满目的“硬科技”,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气象”的固有认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气象已不是“阴晴冷暖”的单一代名词,早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与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生产要素和基础支撑力量,为我国经济注入绿色、高效的新动能。

▶▶▶ 打破认知:从“天气预报员”到“科技赋能者”

“提起气象服务,还只想到每天的天气预报?那可就太‘out’了!”在第五届全球气象服务与装备展的现场,工作人员的一句玩笑,道出了近年来气象产业的巨大变革。

展会现场,一批填补技术空白、实现全球首发的气象科技成果集中亮相,从智能观测设备到精准预报系统,从数据应用方案到场景化服务平台,每一项展品都在诉说着中国气象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绑定。

南京牧镭激光展台前,一台看似普通的三维扫描测风激光雷达吸引了众多目光。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设备能对6公里范围内的三维风场进行精细化测量,测量精度可达米级,在离岸风资源评估、机场风切变预警等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离岸风电开发为例,过去评估风资源需要长时间实地观测,成本高、周期长,而有了这款激光雷达,我们能快速精准掌握风场分布,为风电场选址、机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大幅降低开发成本,提升风电利用效率。”该工作人员说,目前这款设备已在国内多个海上风电场投入使用,还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地区,成为中国气象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之一。

临境气象带来的“iAMAS仿真预报”技术,则挑战了城市低空建模的世界级难题。据工作人员介绍,该技术通过“全球—区域—城市—街道”四级嵌套预报模式,能将气象服务从传统的“宏观建议”升级为“微观指令”。

“比如在商圈人流调度中,我们不仅能预报未来几小时的降雨情况,还能精准预测降雨对不同路段、不同时段人流量的影响,为商场促销活动安排、交通疏导方案制定提供精准参考;在大型赛事保障中,甚至能预测赛道不同点位的风速、温度变化,助力运动员调整比赛策略。”临境气象技术负责人表示,这项技术已在杭州亚运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得到应用,未来还将拓展至城市应急管理、智慧交通等更多领域。

在主题展现场,大连商品交易所、中科星图维天信、墨迹天气等参展单位,通过视频介绍、实物展示、模型演示等多种形式,集中呈现了气象数据应用、智能观测设备、精准预报技术在农业、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先进成果。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主任龚建东曾表示,“气象服务涉及领域广泛,在交通保畅、粮食保丰、能源保供、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成果的展示,无疑让观展公众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气象不仅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赋能产业升级的“科技伙伴”,还蜕变为激活千亿级产业链的“经济引擎”,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

▶▶▶ 深度融合:气象与能源协同助力“双碳”目标

“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近10年来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但风能、太阳能受天气气候条件制约,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给新能源供给、需求等环节带来重大风险,新能源发电并网的‘不确定性’也给电力可靠供应带来巨大压力,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问题凸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多次呼吁要重视气象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2%,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稳居世界第一,但新能源快速发展面临着“靠天吃饭”的现实挑战也成为共识。本届气象经济论坛也正是以“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外组织代表、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指出:“当前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已达31%,随着新能源比例不断提高,受气象条件影响大的特点日益凸显,气象条件已成为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

“能源电力系统亟须增强气候韧性,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能源安全供应。”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游敏强调,要应对这一挑战,关键在于深化“气象﹢电力”融合,通过数据共享、技术研发和政策协同,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电网韧性。

气象论坛上,与会专家最终凝聚共识:气象经济已成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而气象与能源的协同发展,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气候变化正推动能源行业加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模式转型,而气象科技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对此,张兴赢建议,要进一步统筹规划电力气象观测设施布局,统一技术标准,实现共建共享共用。聚焦气候变化影响趋势及电力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人工智能电力气象预报及新能源功率预测、风光水多能互补等重点方向,整合优势技术资源,打造自主可控的电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 拓展边界:气象赋能低空经济开辟发展新空间

如果说气象与能源的融合是应对“双碳”挑战的必然选择,那么气象与低空经济的结合,则是开辟经济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探索。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涵盖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领域,其发展离不开气象科技的硬核支撑——从云量、风速到能见度,每一个气象要素都直接影响着低空飞行的安全与效率。

在全球气象服务与装备展上,一系列专为低空经济打造的气象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展现了“气象﹢低空经济”的广阔前景。

在杭州浅海科技的展台前,一台全天空自动成像系统如同“天空CT”,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系统配备1200万像素感光模组,配合AI识别技术,能24小时不间断捕捉高分辨率云图,实时监测云量、云高、云状等气象要素,还能识别飞鸟、无人机等空中目标,为无人机物流和城市低空管制提供精准参考。

除了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升级也在为低空经济赋能。华风集团针对低空经济推出的“低空气象服务系统”,整合了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值预报等多源数据,能为不同低空场景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

“比如针对城市空中交通,我们能提供航线沿线的精细化气象预报,包括每10分钟、每1公里的风速、温度、能见度数据;针对应急救援,能实时推送救援区域的天气变化,帮助救援队伍制定安全方案。”华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业内专家看来,“气象﹢”的新产业还有很多。张兴赢多次呼吁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及气象条件对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等领域的影响,建立金融风险减量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全链条服务协作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和气象数据在财产保险承保、理赔和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他建议,开展金融气象指数产品和天气衍生品研发,鼓励银行机构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开展气象风险对冲模式研究,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强化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加强金融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与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气象﹢”还将拓展至更多领域:在农业领域,实现“气象﹢智慧农业”,推动精准种植、防灾减损;在交通领域,发展“气象﹢智慧交通”,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在金融领域,探索“气象﹢天气衍生品”,帮助企业规避气候风险……

可以预见,“气象﹢”将成为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气象智慧”与“气象力量”。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