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政协力量>各区政协
“宝地生金 以质兴农”
天津宝坻区政协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建言本报讯(记者 张原 李宁馨 通讯员 孙涛)“宝坻农产品品牌多而杂,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作为小站稻主产区,却未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宝坻大米’品牌,难以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效益。”“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现在我区从事农业的多是55岁以上的农户,懂智能技术、会市场运营的年轻人少,这跟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不匹配。”……日前,在天津市宝坻区政协“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推动农业产业全面振兴”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现场,黄国清、冯雪松等委员的发言聚焦农业产业发展核心痛点,瞬间点燃与会各方的协商热情。
为让建言更接“地气”、更具实效,区政协前期组织委员走进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开展专题调研。在天津市小站稻分子设计育种院士专家协同中心,委员们察看良种培育流程,追问抗病品种推广与产业链延伸情况;在天津天食智慧牧业有限公司,委员们了解物联网管控技术应用成效,探讨中小养殖户技术适配难题。实打实的调研,让委员们把准了产业发展的“脉搏”。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2.6万亩,建成全市最大、总面积45.3万亩的小站稻种植基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家、‘津农精品’品牌30个;2025年‘五一’期间农商文体旅综合收入达1.1亿元。”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介绍了宝坻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亮点,同时坦言待解难题:产业链条仍不完善、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农文旅融合深度不足……
为吸引涉农高校毕业生投身农业,王金辉委员建议通过媒体宣传科技新农人案例,扭转“轻农”观念。此外,建议优先发展种植环节,针对主粮作物生产痛点,引进高精度播种机械与北斗导航技术,推广全流程标准化种植;打造“农业﹢文化﹢旅游”项目,联合机构挖掘乡村文化,完善配套,延伸产业链。
围绕中央“品牌强农”战略要求,韩金明委员建议由区政府、区农业农村委牵头,注册“宝金农”区域公共品牌,以“宝地生金、金色品质、以质兴农”为内核,明确定位、标识及准入与管控标准。设运营管理中心,将“津农精品”“两品一标”按品类整合,形成“母子品牌”架构,避免内部竞争,凝聚“宝坻产”农产品市场合力。
聚焦科技驱动,崔永志、李彬彬委员建议,整合科技小院、小站稻院士协同中心等平台,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智能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加大农产品加工、销售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挖掘农业生态文化价值,推动与旅游、教育产业深度融合,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我们将对委员们的建议逐一梳理,结合实际工作细化落实方案,确保协商成果落地、见效。”副区长刘学政充分肯定委员们的建议,现场回应。
区政协主席田志武表示,将持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深入农业一线调研,精准反映产业痛点与农民诉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努力为宝坻现代都市型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产业全面振兴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