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第二时间 | 千年治水智慧,何以润泽古今?

——委员谈我国四项灌溉工程成功申遗

2025年09月26日 10:2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image.png

赤山湖灌溉工程  赤山湖灌溉工程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始建于公元239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目前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灌溉面积7.7万亩。  

image.png

湔江堰  湔江堰位于四川省彭州市,始建于西汉景帝末年,至今仍灌溉16.2万亩农田,是平梁分水灌溉体系的杰出代表。 


image.png

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  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由五条古渠及周边古泉、古井共同组成。古渠依托永定河弯道地形取水,巧妙避洪防淤,体现了化害为利的人水和谐智慧。 


image.png

元阳哈尼梯田  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灌溉面积5.61万亩。梯田始建于唐代,其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立体生态体系,实现了生活、生产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至此,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42项。

这四项润泽古今的古代水利工程,因何能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带给我们哪些启示?部分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深入解读。

久经时间考验

从2014年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首次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到今年再添4名“新丁”,12年来,我国多达42项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今年四项灌溉工程成功入选,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全球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国家的地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璀璨的农耕文明、灌溉文明,这也为保护传承灌溉工程遗产提供了更多启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表示。

中国为何能够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闵庆文认为,其突出优势就是历史的厚度、当代的效用与凝聚的智慧。一是悠久的历史传承。四项工程均拥有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历史,不仅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范例,其背后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水利文化和农耕文明。二是持续的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效益。这些水利工程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至今仍在滋养一方水土、造福当地人民。

“比如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从三国孙权‘筑塘开渎’到清代左宗棠‘系统治水’,再到今天,赤山湖见证了中国水利文明的辉煌演进。历代先贤在此构建了‘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的三维调蓄体系,堪称丘圩并存地区灌溉工程的典范。”闵庆文表示,该灌溉工程历经1700多年,仍在持续灌溉着7.7万亩良田,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人工阶梯运河技术解决灌溉通航难题,其前瞻性与科学性令人叹服。不仅如此,作为秦淮河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赤山湖灌溉工程承担着调蓄上游洪水的重任,防洪地位举足轻重。

“从国际视野来看,这四项工程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地理分布和类型多样性,包括从山地梯田、平原圩区到冲积扇区域的多种地形地貌,覆盖了多样化的地理气候条件,展现了不同技术路线解决特定水问题的独特路径,为世界水利史和灌溉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案例,对完善全球灌溉遗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闵庆文说。

他表示,此次申遗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灌溉遗产价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会激发更多地区重新审视、重视和挖掘本地的传统灌溉工程遗产价值,促进灌溉工程遗产在服务乡村振兴、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深远的影响。

申遗成功也带给人们更多启示。在闵庆文看来,应推动全国性的灌溉工程遗产普查与价值评估,建立潜力项目预备清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进行前瞻性保护与价值挖掘。

“未来,要重视推动灌溉工程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不能将灌溉系统视为孤立的水利设施,而应将其置于完整的农业生态系统中进行整体性保护,将工程智慧、农耕技术、生物多样性乃至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实现‘以农带水、农水一体’的整体性保护成效。”闵庆文建议。

至今依然“能干”

“此次申遗成功的最大亮点,在于四项工程不仅跨越千年历史、至今仍在沿用,更集中展现了因地制宜、化害为利的中国生态智慧。”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表示。

杨钰尼是一位在哈尼梯田间成长起来的“95后”哈尼族姑娘,她不仅守护着哈尼梯田,还返乡创办了非遗传承中心,并通过自媒体向外界讲述哈尼梯田的故事。

“元阳哈尼梯田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活’的生态工程样本与‘活’的民族文化载体的双重融合。”杨钰尼表示,从工程智慧看,元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历经千年构建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既解决了高山耕作的灌溉难题,又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文化价值看,每一层梯田的走向、每一条沟渠的设计,都承载着哈尼族的历法、节庆与生活哲学,是民族文化具象化的表达。

“对哈尼族同胞而言,这份‘世界遗产’认证不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次身份认同的升华与发展信心的重塑。”杨钰尼坦言,未来会有更多人留在梯田边守护这个“文化根脉”,也让在外的哈尼儿女多了一份回乡的牵挂与动力。

翻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评选标准,其中一条重要的标准,便是强调工程的可持续性和对当代的启示。

闵庆文表示,这四项遗产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巧妙地顺应自然规律,并构建了人水和谐的生态智慧体系,至今仍发挥着灌溉、防洪、生态等多重效益,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了极富启示的范本。

“这些古老工程的价值不仅仅存在于历史时期,更是为我们当今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借鉴。”闵庆文表示,一是尊重自然、顺应地势的生态设计理念,因势利导实现对环境的最小化影响;二是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理念,为现代水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提供了典范;三是灌溉工程管理与农耕文化、村规民约相结合的可持续运维机制,实现了当地社区参与和长效维护。

“这些都共同证明,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技术和管理相结合,是未来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安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协同治理的重要路径。”闵庆文表示。

未来更加活跃

随着申遗成功,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灌溉工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进一步加强科学、长效保护的重要契机。”闵庆文认为,加强保护关键在于平衡好活态利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要坚持灌溉工程本体的可持续维护,抵御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的同时,避免过度开发破坏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推动科学化、数字化管理。还要调动当地居民的保护力量,鼓励他们参与日常维护,深入挖掘其承载的治水智慧、农耕文化和民俗传统,通过多层次的宣传推动价值传播,让古老工程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每个工程的历史功能、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尊重每个工程的独特性。”杨钰尼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表示,要让遗产“活起来”,不能只靠“被动展示”,而要打造“主动参与”的场景。

杨钰尼建议,要让遗产“可体验”。推动“梯田研学”常态化,设计“跟着当地村民学插秧”“体验古法灌溉”等活动,让游客不再是“看客”,而是“参与者”。还要让非遗“可感知”。可将乐作舞、哈尼族民歌与梯田场景结合,在农耕节庆时举办“田间歌舞会”,让游客在梯田边看舞蹈、听歌谣,理解这些艺术原本就是为梯田而生、为劳作而作。要让年轻人“当主角”。支持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传播梯田文化,成为遗产传承的“代言人”。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对门头沟区千年水利文明的高度认可,标志着京西水利文化从区域遗产跃升为世界级文化坐标。”北京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水务局局长乔祥利表示,这将极大提升门头沟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战略注入新动能。

乔祥利透露,为了让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活起来”,门头沟区水务局将重点推进四项工作:首先是建设展示体系。通过联合教育部门,运用数字孪生、全息投影等手段高质量运营位于灵溪教育基地的永定河古渠展馆。其次是开展研学教育,与区内外中小学合作开展“行走永定河”等各类研学活动,培养青少年遗产保护意识。第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将联合区文旅部门推出“灌溉遗产﹢”旅游线路,结合京西古道、潭柘寺等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

“我们将以‘灌溉遗产﹢’为引领,推动遗产与生态、文化、旅游、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谋划、多方联动,让千年古渠继续滋养京西大地,赋能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乔祥利表示。

42项遗产,是中国治水智慧的充分见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些遗产将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如闵庆文所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激活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生命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利用模式,让遗产真正‘活’起来,惠及当地百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报记者 周佳佳 宋宝刚)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