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让当地百姓成为“活态传承”的主角
随着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揭晓,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以及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标志着中国千年治水智慧再次获得世界认可,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些泽被千年的古老灌溉工程。
翻开我国的水利史乃至文明史,这些凝聚着一代代人心血和智慧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并且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它们不仅深刻塑造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社会组织与文化形态,成为区域农业开发与文明演进的源泉,而且绵延成百上千年之后,又在今天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
这些古老的灌溉工程能够传承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千百年来,当地居民创造性地建设了这些水利工程,并不断加以改进,从而有效解决了生产、灌溉、防洪、交通运输等问题。这些工程连同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和文明形态。可以说,这些灌溉工程的“活态传承”,如果没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就像树没有了根、水没有了源。
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人,文旅发展的根本也是人,当生活在遗产周边的当地百姓,成为遗产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发展的受益者,这些千年灌溉工程就不再是静态的景观,而是能持续创造价值的“活态遗产”。
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创始人杨钰尼提出,要让梯田成为“富民增收载体”,只有让当地百姓从遗产保护中受益,保护才有长久动力。她提出,要在发展梯田经济中,最终实现“保护梯田就是保护家园,发展梯田就是发展未来”的良性循环。
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已经开始重视激发当地百姓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周边村落推出“自然野趣”“哈尼文化”等主题项目,不仅带动了本地就业,还促使部分外出村民返乡,在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了振兴新路;江苏句容赤山湖通过建设展示馆、举办体育赛事,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富民兴村;四川湔江堰所在的龙门山旅游度假区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俨然成都的“后花园”,为乡村游注入了活力;门头沟永定河古渠将水利遗产与京西古道、潭柘寺等资源串联,打造沉浸式旅游线路,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路径。这些实践表明,当当地百姓通过遗产保护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时,他们会从被动保护转向主动传承。
当然,文化遗产的利用开发一定要有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无论是对于这些古老的灌溉工程,还是其他文化遗产和遗迹,都要强调“保护为先、合理利用”,千万不要借助成功申遗的“名头”过度商业化,从而沦为短期利益的牺牲品。
由是观之,成功申遗对于这些灌溉工程的保护利用,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过去默默无闻,如今声名鹊起,不仅名头大了,投入增加了,来此旅游的人多了,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则考验着当地党政部门的智慧和眼光。(本报记者 周佳佳 贾元昌)
编辑:董雨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