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瀚海绿洲 弦歌不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掠影

2025年09月26日 11:01  |  作者:王硕 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50926110127

风掠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卷起和田的细沙,柠条新抽的嫩枝在风中轻颤。俯身探入新铺的草方格,指尖可以感受到沙粒在束缚下的微妙流动——记者在跟随全国政协“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专题视察中看到的这一幕,正是新疆70年生态嬗变的生动注脚。

倘若从空中俯视,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库俯瞰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6的广袤疆域,其色彩斑块的演变堪称地球生态修复的一部教科书。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在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上砥砺前行。这片曾被描述为“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地方,处处澎湃着绿色发展的时代动能。

筑牢西北安全屏障:从“沙进人退”到“绿锁黄沙”

新疆的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国家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稳定。

作为全国荒漠化面积最大、沙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新疆荒漠化土地达106.87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面积的64.18%。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基础,70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新疆各族群众以“敢教黄沙变绿洲”的韧劲,用双手筑起一道横亘西北的绿色长城。

汽车行驶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林区生态大道上,杨树、沙枣、红柳绵延至天山脚下,很难想象30多年前这里是“漫卷狂风蚀春色,迷梦黄沙掩碧空”的风沙策源地。

“当年植树,难度超乎想象。”年过八旬的依马木·麦麦提是柯柯牙林管站第一任站长,回忆起创业艰辛,“没有水,我们肩挑背扛;没有土,我们从几十公里外运来‘客土’。一场风沙过来,刚种下的树苗就被连根拔起或掩埋……但没人放弃,一遍遍补种,硬是种出了希望。”

全国第六次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新疆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4平方公里,均实现“双缩减”,彻底终结沙化扩张历史。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03%显著提高到目前的5.52%,人工绿洲面积增长幅度高达60.77%。特别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条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林带如同一条巨大的“围脖”蜿蜒延伸,片片绿意如坚韧的臂膀,将黄沙紧紧怀抱其中,勾勒出人进沙退的边界。

每一株树苗的存活,都是科学治理与群众智慧的结合。视察时,委员们尤其对新疆治沙的“制度创新”印象深刻。如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采用“先干后补”、干好再补、以奖代补等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统筹洪水资源、开发微咸水,解决干旱地区“用水难”;打破兵地行政界限,联合开展跨区域治沙;下放光伏项目备案权限,激活市场活力等。这套组合拳,让治沙从“政府单打独斗”变成“全社会共同参与”。

生态改善不仅带来“绿意”,更带来致富“红利”。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025年7月,南疆农牧民利用沙漠周边的沙化土地种植肉苁蓉、沙漠玫瑰等特色经济作物,产值突破300亿元;58家特色沙产业企业年产值近10亿元;沙漠旅游年接待量超1500万人次,年收入达9亿元。这些产业为30余万人提供了稳定就业,促进人均年增收3000—4500元。

“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实践。”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潘立刚表示,让群众在防沙治沙中获益,推动了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的转变。这种“绿进沙退”的成绩,凝聚了几代新疆人艰苦奋斗、科学治理的心血与智慧,也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贡献出宝贵的“中国经验”和“新疆方案”。

环境质量改善:生命之水滋养希望绿洲

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也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要素。新疆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很多地区“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因此,水利建设始终是新疆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金秋十月,是塔里木盆地最美的季节。在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邓铭江院士的眼中,如洗的碧空,金色的大漠,蓝色的长河,斑斓如火的胡杨,硕果累累的丰收田园,生灵雀跃的片片绿洲,处处洋溢着生机。“这般美景,与20多年来持续实施的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生态输水密不可分。”

自2000年起,塔里木河开始实施向下游生态输水,如今已连续26次。这一方方宝贵的生态水让塔河下游长期干涸的河道重现波光,让濒临死亡的胡杨林重焕生机。

数据显示,塔里木河下游两岸1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由8—12米逐步恢复到2—4米,水质明显好转。天然胡杨林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功能得到有效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海,如今湖水又回来了,胡杨绿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我们的生活也变了样。”尉犁县罗布人村寨的阿木冬·巴拉提老人说。

在策勒县的核桃园里,村民阿依古丽・麦麦提拧开地头的滴灌阀门,清水顺着管道精准滴入每棵核桃树的根部,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以前浇水是大水漫灌,费水又费力;现在用滴灌,省水一半以上,核桃还长得更好,一亩地能多收200公斤!”这一变化,源自新疆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农业节水革命。

放眼天山南北,灌区现代化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着全疆水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也支撑着新疆粮食单产由不足百公斤跃升至524.8公斤,到2024年粮食平均亩产、播种面积增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

“我们希望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梅钰告诉记者,水利建设的成就,是新疆70年发展最坚实的基础支撑之一。随着一批重大控制性水利枢纽和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建成,新疆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优化,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加强生态补水,保障河流基本生态流量。这既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未来。”

如今,宝贵的水源正通过完善的水利网络,滋润着万顷良田和片片绿洲;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的丰沛水量,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也为国家水资源战略作出了贡献。

水环境的改善,还直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2024年,新疆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达96.6%,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乌鲁木齐水磨河从“臭水沟”变身滨河景观带,市民饭后散步、孩子嬉戏玩耍的场景成为常态;喀什北湖湿地公园重现波光粼粼,迁徙的候鸟在此停歇,成为“城市绿肺”。

空气质量的改善愈加显著。新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冬季漫长,过去主要靠烧煤取暖,空气污染指数一度居高不下,人民群众期待更多蓝天、呼唤更多蓝天。新疆连续多年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战,统筹抓好燃煤源、工业源、移动源综合治理,2024年,新疆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7%,重污染天数合计24天,同比减少43天。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达到312天,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成绩。今年1—7月,天山北坡城市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又增加0.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同比减少0.6个百分点。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成为环境改善的“活指标”:开都河上空天鹅翩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1万只恢复至如今的6万余只,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黑头羊、蒙古野驴自由驰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天山南北徐徐展开。

驭风逐日:新能源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新疆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基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钱智民指出,“70年来,新疆能源结构从‘依赖传统能源’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转变,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依托太阳能资源总量全国第二、风能资源总储量全国前列等优势,新疆正立足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以“驭风逐日”的魄力,完善集能源生产、储运、应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在和田地区洛浦县的沙漠腹地,一片深蓝色的光伏电池板沿着沙脊起伏铺展,宛如“蓝色海洋”;板下沙地上,许多耐旱植物已经顽强地探出头来,泛出一层充满生机的浅绿。沙丘背风处,羊群悠闲地啃食牧草——这是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洛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的现场,也是新疆“新能源﹢生态治理”的创新样本。

项目负责人杨健介绍,他们通过“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植”,把“治沙—覆绿—农光互补”打成了一套组合拳,推动了新能源与治沙、绿色农业的融合发展。

“以前这是鸟都不来的沙地,现在草长起来了,鸟儿也来了,风沙天少了,我们还能在光伏园打工。感觉这片沙漠‘活’过来了。”当地村民阿力克木・多来提的话,道出了新能源带来的“生态红利”与“民生红利”。

而在千里之外的塔城地区玛依塔斯风区,一座座白色的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这里过去被当地人称为“魔鬼风区”,冬季最大风速可达40米/秒以上,曾给交通出行带来极大困扰。如今,这“易怒的风”被“驯服”,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输往千家万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长利介绍,自2009年在阿勒泰建设吉木乃风电场以来,16年来,中广核在运在建装机超1000万千瓦,累计输送绿电超348亿千瓦时。“我们不仅建电站,还带动当地形成了高端齿轮箱、光伏组件、新型储能、专业机器人等配套产业链,让新能源产业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引擎’。”

这样的项目并非个例。据了解,在吐鲁番、哈密、喀什等地,大型光伏电站、风电场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与之相关的光伏组件、风机零部件制造、专业运维服务等产业链环节也在天山南北逐步落地和完善。

据统计,2020年以来,新疆外送电量连续5年突破千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占比超过30%,为全国22个省区市提供了清洁电力。截至2024年底,新疆的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约1.048亿千瓦,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千瓦的省区,装机总量排名升至全国第三。

钱智民对新疆新能源领域的日新月异感慨万千。“新疆不仅是国家能源资源的‘聚宝盆’,还正在成为新能源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这种转变,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