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区政协动态

为“慢行+”支招!这场专题协商畅聊“水路绿”三网融合

2025年09月27日 06:35 分享到: 

城市慢行系统

是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品质、人性化

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640

9月25日

区政协主席班子

带领部分政协委员代表

围绕“以城市慢行

系统建设为重点,

提升公共空间类城市更新成效”

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专题协商会

640 (1)

秋日里的南旱河滨水道路

褪去了盛夏的燥热

多了几分清冽与灵动

调研组成员沿步道而行

随处可见遛弯休闲的市民

他们或远眺西山,或漫步休憩

尽情感受被绿意环绕的惬适

640 (2)

据介绍,南旱河地

处海淀南部、中心城西北角

发源于香山地区

流经万安公墓、小屯村

于柴家坟村西侧汇入永定河引水渠

承担着中心城西部部分山区

及四季青镇部分地区的防洪、排水任务

滨水步道

连通了10公里

滨水慢行系统与景观通廊

重构了河岸文化休闲空间

打造出一条集亲水、观景、

赏花、休闲于一体的滨水长廊

让市民在此无论是骑行还是漫步

都能感受到宁静与自在

640 (3)

随后,调研组来到石渠公园

公园位于玉泉山西北部

是“三山五园——园外园”范围

是“园外园一道十三园”之一

场地内原有引水石渠

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在京西北郊建设完成的人工水利工程

这座公园在精心设计和养护下

目前正呈现出最美的景观状态

给游客带来别样的秋色体验

也让越来越多的居民

在城市慢行系统中拥抱绿色出行

乐享慢生活的悠然韵味

专题协商会上

区水务局负责人

以《关于加强滨水慢行系统建设,

持续推进“水路绿”三网融合》

为题作工作情况报告

640 (4)

“以南旱河为例

通过‘柔岸增绿’

和 ‘断点打通’的组合措施

拆除河道沿岸阻隔设施

新增滨水步道

种植乔灌木、水生植物

实现‘岸绿景美’

‘与‘慢行畅通’双目标”

下一步,区水务局

将持续推进滨水慢行系统建设

强化滨水慢行系统与市政道路

慢行系统、绿道的互联互通

探索推动滨水步道与绿道融合建设

640 (5)

区园林绿化局负责人

围绕专题通报了工作开展情况

至2024年底,海淀区已先后建成三山五园绿道、西四环绿道、昆玉河绿道、上地地区绿廊及各公园绿地内绿道约278公里,提前完成“十四五”末建成绿道达到255公里的目标。下一步,将加强统筹谋划,推动多道融合,完善标识系统。完善绿道沿线的配套服务设施,分级提升步道品质与景观效果。

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

围绕专题通报了工作开展情况

两年来,区城管委完成市级重点任务自行车专用路南展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234.2公里道路慢行系统达标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慢行系统三网融合;从“数字赋能”于“宣传引导”两端发力,强化慢行系统建设支撑保障。下一步,将继续推动慢行理念传播,优化市政慢行道路细节,推动三网融合工作走深走实。

城市慢行系统

不仅是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

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以城市更新为手段治理

“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和切入点

对于实现“双碳”目标、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和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40 (6)

在协商交流环节

与会政协委员各抒己见

提出了建立全区慢行系统数据库、

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慢行廊道、

培育科技消费新场景、

开发跨区水文化旅游线路等

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张轲建议:精准调查滨水、园林等慢行空间资源,建立全区慢行系统数据库。强化部门协同,打通因管理分割造成的断点,推进“水、路、绿”三网连通。完善便民设施,并利用AI技术搭建海淀慢行专属地图与智慧管理平台,提升出行品质与系统美誉度。

石金莲建议:规划应彰显海淀“科创+文化”的场所精神,打造如“中关村科创活力带”“三山五园文化绿环”等特色慢行廊道。注入智慧互动、文化解说等元素,并聚焦全龄友好需求,设置科创休憩舱、儿童友好设施等,营造有温度、可感知的慢行体验场景。

王颖楠建议:建设应以人民需求为核心,补齐设施短板,并串联西山、水网、历史遗迹打造特色线路。依托慢行系统培育科技消费新场景,如智慧移动商业、特色乡村民宿等。建立“一张蓝图”和多部门协同的建运管治理体系,探索公益性与社会资本结合的建设模式。

万金红建议:系统挖掘保护水文化遗产,将大运河海淀段、三山五园水系等融入河湖治理与滨水空间建设。加强与兄弟城区协同,联合开发跨区水文化旅游线路。打造“海淀水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推动水文化与旅游、科普深度融合,绘就文化强区新图景。

洪喻建议:构建智慧监测网络,实现客流、环境数据的实时预警与协同治理。推行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精准治理杨柳飞絮等问题。利用AR、数字孪生技术活化文化遗产。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并培育“无界咖啡”等低碳消费业态,激发慢行系统可持续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9-27_063326_461

本次会议还特邀了姚朋、于小菲

两位专家进行协商交流

专家建议构建融合

生态、文化、智慧的慢行网络

破解连通断点

完善全龄友好设施

并建立政府、市场、社会

多元协同的可持续建管机制

慢行系统

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慢行系统带来的融合发展模式

守护了自然基底

又激活了城市活力

目前,海淀区慢行系统建设

取得初步成效

但仍面临诸多问题

未来,委员们将继续积极建言献策


让协商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以务实履职助力慢行系统建设

办成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得实惠的实事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提升海淀区城市品质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