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区政协动态
韧性城市怎么建 听听委员怎么说

8月19日下午,北京市政协举办“政协报告厅”活动,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以“未来城市与韧性设计原则——基于复杂适应理论视角”为主题作报告。活动在各区政协设立分会场,并通过履职平台向全体委员直播。本次活动也作为朝阳区政协第十一期委员报告厅,区政协副主席连文胜,部分政协委员、机关干部通过直播收看。
讲座中,仇保兴结合研究和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建设韧性城市的背景、意义及实施路径。他认为,极端气候、现代城市的高机动性、新技术的快速涌现、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的科技风险以及烈性传染疾病等事件已经成为威胁城市安全的“黑天鹅”式风险的主要来源。现代城市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有效破解这些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提升城市的韧性,使城市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聆听讲座后,委员们表示,近年来,随着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韧性城市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每位委员都应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防范化解城市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助力首都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广谋良策、广聚共识。
区政协常委郭诗东,城市韧性建设与百姓安全息息相关,是我此次最深切的感受。从抗击台风到应对暴雨,从防范地震到处置火情,韧性城市建设关乎每位百姓的安危。希望我们的“韧性城市”,既有“海绵”般的弹性基础设施,缓冲洪涝、地震等冲击;又有“智慧大脑”实时感知风险,让预警信息精准触达每个家庭;更能在灾后迅速重启水电、交通等生命线,保障民生不受冲击……让我们的城市不仅是高楼大厦的集合,更是承载百姓美好生活的家园。
区政协委员方德英,此次专题授课给了我很深的感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运行越来越复杂,导致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韧性城市作为城市风险治理的一种新思路,侧重于提升城市系统的自身组织、功能协调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城市适应不确定性、应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
区政协委员卢颖,所谓韧性,是指城市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建设韧性城市相当于提前给城市装上“缓冲垫”和“重启键”。像讲座中说的,我们应该以城市为应急管理的主体,通过制定专门的城市地方性法规,对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及参与应急响应、扶助、救助各方在应急事务中的责任、义务、行为边界等作出明确的界定,从而使应急事务中各方主体行动、作为等有法可依。
区政协委员黄九梅,教授在报告中所讲多是发生在近期、有一定影响力的事件,鲜活生动,将理论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让聆听者能够听得懂、听得进,是难得的好报告。当前,北京市积极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应用以及多主体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因地制宜,一城一策,未来,我们将构建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真正韧性之城,百姓也将享有更加安全、美好的生活环境。
区政协委员孙大元,讲座中,专家系统深刻阐述了“韧性城市”的基本概况、由来和发展、核心体系和前瞻指引以及建设“韧性城市”的多方面,让我对韧性城市有了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也认识到韧性城市建设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安全、健康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唯有政府、社区和百姓同心协力,才能让城市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从容应对,持续发展。作为一名区政协委员,今后自己也将更多关注这一方面内容,努力融入到韧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服务中去。
区政协委员万博,聆听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社会公众参与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公众教育,提升防灾减灾意识,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应急演练,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百姓都能在安全、宜居的环境中生活;另一方面,政府也应搭建互动平台,促进多方沟通协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到成效。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实施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韧性城市建设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