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对话 评论 产业 星语

首页>影视>资讯

《山河为证》背后的匠心:如何用15分钟浓缩一部民族的史诗

2025年09月29日 09:0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29日电  9月26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指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主办,主题为“铭记历史 共护和平”,来自近60个国家的150余位代表参加。

图片1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题书片名

当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会议的会场灯光暗下,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与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出品,15分钟的光影流转,《山河为证》在会场静默中铺展开一幅血与火、痛与勇的历史长卷。这不是寻常的影像资料,而是一封从苦难深处寄往今日的密信,一次跨越八十载时空的对话。当短片最后一个画面淡出,灯光重新亮起,我们恍然发现,真正的“山河为证”,不仅证在硝烟弥漫的过去,更证在每一个选择铭记、拒绝遗忘的当下。

一部仅15分钟的短片《山河为证》承载起跨越时空的历史重量。要在如此有限的篇幅里,既展现历史的磅礴与悲壮,又传递出和平的珍贵与启示,这对此片制作团队而言是一次极致的挑战。这支团队,更像是一群历史的“炼金术士”,他们的任务是将浩如烟海的史料、无数个体的悲欢,淬炼成一段能够直抵人心、引发共鸣的视听箴言。

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完美平衡:从“时代”到“人”

面对80年的历史纵深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广阔背景,此片制作团队最明智的抉择是放弃了面面俱到的编年史叙述。他们深知,15分钟无法穷尽所有战役和事件,但足以刻画好“人”的温度。

叙事锚点的精准选择。团队没有纠缠于复杂的战略分析,而是选取了几个最具象征意义的历史瞬间或人物侧影。例如,是一位老兵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是一封泛黄家书上的朴素字句,是一座宁静村庄曾经遭遇的劫难。这些微观视角如同一个个棱镜,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巨大光芒与阴影。让观众通过一个具体的“人”的故事、一个家庭的命运,去感受整个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情感共鸣的优先性。短片的目标不是进行历史考试,而是构建情感连接。制作团队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细腻的场景重现、动人的旁白,优先唤醒观众的共情能力。当观众为某个个体的命运而揪心、而感动时,“铭记历史”的种子便已悄然种下。

意象与象征的诗意运用:让“山河”成为无言的主角

短片的片名《山河为证》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创作手法——象征。制作团队巧妙地将抽象的“历史”与“和平”理念,物化为具体而充满力量的意象。山河的“变”与“不变”,本身就诉说着一切,它见证了暴行,也见证了重生;它承载了伤痛,更孕育着希望。山河是沉默的纪念碑,比任何言语都更具永恒的力量。

细节的象征意义,团队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画面。例如,一顶生锈的钢盔中长出的野花,象征着生命在废墟上的顽强;一条从破败到繁华的街道的今昔对比,象征着和平带来的发展。这些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在极短时间内传递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实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国际视野与人类共通情感的对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彭清华在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呼吁各国和平组织和安全智库弘扬正二战史观,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积极践行全球治理倡议,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有来自近60个国家的代表,这意味着《山河为证》不能只是一部“自说自话”的民族叙事。制作团队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际传播思维。

聚焦人类共通价值,他们一定会突出那些超越国界和民族的情感,对家园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恐惧、对和平的渴望。短片展示了不同国家的人民在战争中的相似遭遇,或是对和平一致的期盼眼神

视听语言的普适性。音乐、画面、人类的面部表情,是世界的通用语言。团队会运用具有感染力的交响乐、精心调色的画面、充满张力的剪辑节奏,来构建一种无需过多依赖文字说明就能理解的叙事,确保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被其核心信息打动

《山河为证》的15分钟,是浓缩的15分钟,更是升华的15分钟。其背后的制作团队,以历史学家的严谨、艺术家的敏锐和外交家的视野,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创作。他们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构建了一个情感与哲思的场域,引导观众完成一次从历史到现实、从民族到世界、从悲愤到希望的精神旅程。

从“山河记忆”到“和平基石”,需要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便是基于历史共识的、跨越国界的行动。此次和平会议汇聚近60国代表,正是在搭建这样一座桥梁。《山河为证》的短片,以其直观而深刻的力量,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源于对战争切肤之痛的理解。这种源自苦难的和平诉求,与全世界热爱和平人民的愿望是相通的。守护和平,已不再是单一国家的责任,而是国际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使命。

图片2

这15分钟的成功,证明了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时长的冗长,而在于思想的深度与表达的精度。它让我们看到,一支优秀的制作团队,如何用匠心让历史开口说话,让山河成为和平最有力的见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董事长姚永晖,副总朱勤效以及此片总导演于鹏带领的制作团队经受了考验。给你们点赞!与你们同行真好。(张海霞  全国政协新闻局原副局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