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区政协动态
从小培养好奇心 委员聚焦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少年科学素养与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联系密切,如何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不仅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朝阳区政协2025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
9月28日上午,区政协围绕“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开展常委集体调研,调动委员履职建言,以科技创新助力青少年成长。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国红,党组成员、副主席李靓,区政协党组成员、机关党组书记陈霞,区政协秘书长董会生,以及部分区政协常委、委员、模拟政协师生代表参加。
如何将科学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动手创造能力?带着这个问题,调研组先后走进北京中学本部校区和阿里巴巴集团北京总部,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感受“科学+”课程体系带来的全新魅力。
在北京中学本部校区,学生们高涨的科学热情随处可见:教学楼里陈列着学生动手制作的植物标本和各种手工模型、科技兴趣小组正进行着社团训练、教学楼走廊内学生科技成果展示随处可见……在科技元素“拉满”的环境中,学生每一天都充满对科学的探索欲。调研组详细了解学校关于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整体情况介绍,感受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
让学生走出校园学科学走进社会看科技。科技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主体,掌握前沿科技资源与应用场景,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阿里巴巴集团北京总部,调研组认真听取企业助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相关情况。阿里云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开展AI+教育的全面合作,双方共同开发实施适合中小学年龄段教学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展数字素养提升和职业发展实践,并率先在教学和办公场景中使用阿里云AI+教育创新产品,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何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如何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走访中,委员围绕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投入,提升师资水平;更新实验设备,为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硬件条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为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集思广益,共谋良策。
调研中,区政协主席李国红强调,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不仅关乎学生健康成长,还关乎国家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推进青少年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是今年区委下达给区政协的年度重点协商议题。此前,区政协在与区教委深入沟通、密切协同的基础上,已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建课题组开展多次调研,召开情况通报会,并将于10月份开展协商座谈会。希望通过此次调研,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了解区情实际,强化知情明政,从而结合教育系统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找准建言方向和切入点,为协商议政打好基础、提升实效,共同促进决策优化,助力科学教育发展,点燃更多青少年“科创之梦”。
聚焦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建设,要用更加开放的视角、更加综合的思维,从不同维度深化调研与建言,一起来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区政协常委 阿里巴巴淘天集团公共事务北区总经理 王强,建议更多科技企业通过开放科研设施、转化创新技术、开发优质科普课程等方式,将尖端科技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能理解的教育内容,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科普和科学教育支持保障机制,进一步推动跨界融合与资源共享,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迈上新台阶。
区政协常委 北京握奇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工会主席 郭天光,应在重视校内学科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校外科普教育资源投入,提升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建议通过组织校外实践、科普活动等,让青少年走出课堂,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协作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科普教育长远发展。
区政协常委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国际医疗部主任医师 郭诗东,点燃孩子头脑中的科技“火花”,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建议组织全区青少年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场所,开展学科融入式、场景体验式实践学习。同时,引导学校与科技场馆合作,共同设计开发科学课程,在科技场馆开设“科学课堂”,让师生在实境体验中感受科学之妙。
区政协常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 穆军升,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学生搭建起体验科学魅力的广阔平台,在校园里掀起一股股科学热潮。北京中学率先垂范,引领打造树立了良好的可操作路径。建议创建家校社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参加科普周活动,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科学小实验,参观科技大赛等,让孩子们的科技梦由课堂延伸到家庭,拓宽科普的广度。
区政协常委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所长 张秋玲,参观了北京中学,更加了解了当前学生科技素养提升相关情况。现在提倡课程生活化教育,其实是一种以“生活即教育”为理念的教育方式,它主张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成长,把知识变为能力。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和锻炼。
区政协常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研究型病房执行主任 钟光珍,今天调研,让我倍感当今孩子们的科技成长之路就在脚下,国家给他们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与资源。有各种妙趣横生的实践体验;自己动手制作收音机、电磁炮;自己对基因进行提取、扩增、电泳,甚至测序等。而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卓越的学生们,自然成为国家发展的储备人才,他们将来必然是国家科技发展栋梁之材。相信不久的未来,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反哺学校与社会。
区政协委员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德育主任 王琳娜,此次调研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每个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不一样,所侧重的教育点也应各有不同。建议各校要结合校本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科学教育,将前沿科技发展成果融入学校课程,实现各展所长、各具特色。同时,学校要将科普融入“大思政”育人理念中,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这一内涵丰富的思政教育宝库,打造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听得进的科学家精神讲堂。
区政协委员 首农集团京糖酒业营销公司京糖名酒汇总经理 于红,“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需要全社会多方参与。比如进行体育运动、参加科创比赛,都能开发孩子大脑,都可以视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途径。同时,也建议鼓励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科普活动,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让全社会共同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加法题”。
北京市日坛中学思政课教师 梅立苹,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支持与规划,还需要智慧校园硬件的建设,以及通过校企合作等措施,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搭建平台,借助社会资源,设计实施多元课程,让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育不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入心、动脑、动手实验,实现高中学习的预大学化。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中思政课教师 任家欣,培育孩子的科学素养不只是科学学科的事情,建议全学科共同推进。比如语文课,结合有些课文,教师可以带着孩子进行科学问题的探究;生物课结合日常实验,也可以点燃孩子对科技的兴趣。只有打破学科壁垒,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热爱科学的种子,从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未来,朝阳区还将持续探索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努力构建“全域协同、全链贯通、全维赋能”的科学教育新生态,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朝阳经验”。政协委员也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