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深远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主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增强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二》)是指导我国养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文件,对于增进老年人福祉和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伴随亿万老年人多元需求,在推进中华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发展和中国特质康养产业进程中,从这两份重要文件中提炼、挖掘国家层面对中华养生智慧的战略应答,对于适应中国老年人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创新塑造中国特质康养产业至关重要。
政策之锚:传统养生理念融入现代康养战略
深入学习、领悟、剖析以上两份文件,我们不难发现,蕴含其中一个清晰的脉络浮现: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理念,正是中国式康养产业发展的精髓与灵魂,也是应对银发浪潮的智慧源泉。两份《意见》虽立足现代治理对养老、康养及银发经济战略布局,但其精神内核却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将传统养生文化和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康养体系支柱。具体体现在:
把“治未病”思想引领健康的关口进行前移:《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预防观在两文中均有体现。在《意见一》中被具象化为“发展健康管理类产品”、“推动老年用品研发应用”(《意见一》第三条)。文件强调“强化老年人健康素养提升”(《意见二》第十条),正是对“未病先防”理念的现代呼应。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9.7%,但老年群体仍是短板,亟需通过文化浸润提升其主动健康管理能力。
把“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于指导环境与身心共养:道家“道法自然”、儒家“仁者乐山”均蕴含环境养生的精髓。《意见二》明确提出“推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打造康复辅助器具、健康促进、养老照护等产业集群”(《意见二》第七条),并强调“推进公共环境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意见二》第五条)。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居民超2900万户,其中适老化改造是核心内容。这本质上是在现代社会中重构“天人和谐”的养老居所。
把“形神共养”理念运用于塑造综合服务体系:中医强调“形神一体”,养生需身心并重。《意见二》要求“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体育、老年精神关爱等服务”(《意见二》第八条),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意见二》总目标)。这超越了单一的身体照护,指向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价值实现的“全人关怀”,正是传统“修身养性”思想在制度层面的升华。
数字之证:传统智慧赋能康养产业效能跃升
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健康老龄化等国家战略实施,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的政策导向指引下,融合中华养生理念的康养实践正释放出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数据成为最有力的注脚。
在中医药康养方面,已经收到从理念融入市场实践的初步效果。中医药是传统养生智慧的集大成者。《意见一》明确“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意见一》第三条)。2023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突破1.8万亿元。在养老领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养老机构占比超75%。研究显示,融入中医体质辨识、四季调摄、食疗药膳等元素的养老机构,其入住老人慢性病控制率、整体满意度普遍提升20%-30%,医疗支出显著降低。
在文化康养方面,传统养生不断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催生新增长极。书法、绘画、太极拳、八段锦等我国传统修身养性方式,广泛融入个体养生和服务场景。在《意见二》“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意见二》第八条)的倡导下,成为康养服务标配。2023年老年教育市场规模超800亿元,线上老年兴趣课程用户超6000万,其中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书画、国学、中医养生、健康科普)占比超40%。老年旅游市场中,融合文化体验(古镇、民俗、非遗、禅修)的“养生主题游”年增速超25%,远高于普通老年旅游。
在智慧康养方面,现代科技产品及手段赋能,让传统养生焕发新生。《意见一》要求“推广应用智能护理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防走失终端等智能设备”(《意见一》第三条)。AI中医辅助诊断系统、可穿戴设备监测经络气血状态、智能药膳推荐平台等,正使古老的“望闻问切”和“食养”智慧突破时空限制。2023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预计2030年达22万亿元。融合了传统养生逻辑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正不断提升服务可及性与精准性,降本增效显著。
融合之道:构建“中国灵魂”的现代康养生态
中华各民族是世界上最重与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饮食风俗结合的民族,几千年来,在对农耕文明智慧的探索、凝练、总结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成熟、系统,自养、自调、自健,适应中国人、独有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在当今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方式背景下,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作用。对我们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新时代康养产业来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民俗文化及农耕生活理念,呈现场景丰富、业态多元,贵在创新。要让传统文化精髓真正成为康养产业的灵魂,必须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体现在产品服务创新上,需萃取精华,古为今用。一是应注重个性化养生方案的研究开发:基于中医体质学说、子午流注等理论,结合现代基因检测、大数据分析,为老人定制涵盖饮食、运动(如个性化太极拳/八段锦)、情志、起居的全周期养生方案。二是应注重文化体验空间的创新创造:在养老社区、康养小镇中嵌入“中医养生馆”、“国学书院”、“传统工坊”,让老人在沉浸式文化场景中修身养性,如北京泰康之家·燕园的中医养生中心已成为核心吸引力。三是在智慧赋能传承上的精准接入:开发VR/AR沉浸式中医经络教学、太极互动指导APP、AI驱动的个性化食疗推荐系统,让古老智慧以更直观、便捷的方式触达老人。
体现在产业模式升级上,需跨界融合,价值共生。一是“社区+文化康养”:依托《意见二》提出的“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意见二》第四条),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嵌入“社区书院”、“太极角”、“养生厨房”,将文化养生服务送到家门口。上海“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模式,融合传统健身功法指导,已覆盖全市16个区。二是“文旅+康养”:结合《意见一》“拓展旅游服务业态”(《意见一》第三条),在生态资源优越区打造融合道家养生、禅修静心、中药种植体验的特色康养目的地,如浙江莫干山的“裸心谷”、广西巴马的长寿养生旅游。三是“智慧+中医康养”: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中医健康管理平台,提供远程辨证、智能舌面诊、线上养生课程、中药配送等服务,扩大优质中医康养资源覆盖半径。
在标准与人才方面,需固本培元,筑牢根基。一是建立“中国标准”:在《意见一》“完善老年用品标准体系”(《意见一》第三条)基础上,亟需制定融合中医养生理念的康养服务评估标准、文化康养项目规范、智慧康养产品适老性标准,避免简单西化。二是培育复合人才:落实《意见二》“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意见二》第十条),重点培养既懂现代老年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又精通中医养生、传统文化(如太极拳师、养生指导师、老年社工)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开设“康养文化”交叉学科,支持传统养生技艺传承人参与养老服务。
挑战与展望:以文化之魂驾驭银发经济巨轮
银发经济是指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其中既包括满足老年人就餐、就医、照护、文体等事业范畴的公共服务,又涵盖满足老龄群体和备老人群多层次、多样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各类市场经济活动。银发经济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巨大,无论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进发展新动能,还是从造福亿万老年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其中,康养产业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构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独特资源禀赋、独特风俗非遗为内核的中国特质的康养产业,更是我国银发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过去的几年,诸多企业也进行了深入探索,但客观说,具有中国特质的康养产业发展方式无论从理念内涵,还是方法举措,都还肤浅,同质化、形式化严重。还存在诸多与中国人生活理念方式、与我国康养产业特质要求、与我国老年人品质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传统养生理念的现代化阐释与转化不足,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难题,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以及部分项目存在“文化噱头化”、“传统元素简单堆砌”等问题,都在制约灵魂与躯体的完美融合。然而,《意见一》擘画的“银发经济规模到2035年占GDP比重达到10%”的宏伟蓝图(《意见一》发展目标),以及《意见二》对“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决心(《意见二》总要求),为破局提供了强大动能。
未来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锚定中华养生文化和智慧这一灵魂:
在价值层面,超越单纯“延年”,追求“天年”境界下的生命质量与精神富足,使康养成为传承文化、安顿心灵的载体。
在路径层面,推动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科技、管理模式、服务标准深度融合,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方案”、“中国范式”。
在目标层面,最终实现《意见二》所期许的——“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意见二》指导思想),这是中华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在新时代最温暖的体现。
中华养生文化,如同一条穿越千年的智慧长河,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和谐观、“治未病”的预防观、“形神共养”的生命观,为应对老龄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独特的东方答案。《意见一》与《意见二》的出台,不仅是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更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唤醒与赋能。当康养产业的根基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当现代服务体系浸润着古老养生智慧的精髓,中国式养老方能真正实现从“生存型”向“品质型”、“幸福型”、“体验型”的跃升,让亿万长者在文化传承中延展生命的宽度与温度,于耄耋之年依然能体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从容境界——这不仅是产业的繁荣,更是一个文明对生命尊严的至高礼赞。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卫健委《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艾媒咨询《2023-2024年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政策文件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