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文物解语 润疆无声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阿迪力·阿布力孜

2025年10月01日 07:5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001(8353877)-20251001074653

阿迪力·阿布力孜(中)在向本报记者介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故事。本报记者 汪凯 摄

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12号展厅,展柜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沉睡千年时光,依旧色彩鲜艳。阿迪力·阿布力孜高大的身影映在玻璃上,语速快得像连珠炮:“蓝绿红黄白五色经线,织出云山、星象、草木和鸟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篆体汉字分布其间……”

那些历史细节从阿迪力·阿布力孜口中涌出,带着近乎孩童般的兴奋。30多年来,他在这间博物馆与无数文物相伴,可每次说起它们,还是移不开眼神,仿佛眼前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相识千年的老友。

执起笔,让千年文物说话

1984年夏天,一辆解放牌卡车在伽师县通往喀什城里的路上颠簸,车厢里挤满了去参加高考的学生。18岁的阿迪力・阿布力孜挎着书包,听着车轮碾过石子的声响出神。这一年,他拿到了西北民族大学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就是爱看书,是党的政策让我有了这个机会。”秋天第一次走进大学图书馆,满架子的历史典籍和外文书让他忽然明白:“还有更大的世界等着我去看。”

1988年大学毕业后,阿迪力·阿布力孜被分配到自治区博物馆陈列部。刚开始,他跟着贾应逸等老专家从写陈列大纲、文物说明起步,连文物怎么摆放都得手把手反复学。“一件文物的说明只有几十个字,但写错一点就会引起极大误解。”

初入行的那些日子让阿迪力·阿布力孜明白,跟文物打交道容不得半点马虎。起初他觉得,在报纸上发文章是件神圣的事,担心自己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不好,就先用维吾尔文发表了10多篇稿子。后来憋足劲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了《绚丽多彩的唐代西域女子服饰》,没想到很快就登出来了,编辑还特意打电话鼓励他多写。

这份认可让阿迪力·阿布力孜在文字里扎了根。这些年,他写了《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新疆古代服饰艺术》等书籍,还参与《中国大美术全集》里新疆服饰部分的编写。每篇稿子他翻遍资料核对,小到一个纹样都得查清楚。年轻同事写稿,总爱找他把关,他欣然接受:“现在关注文物的人多了,我们要是传错一句话,就是不负责任。”

对新疆古代服饰研究越深入,阿迪力·阿布力孜越想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宝贝。他参与策划的《瀚海珍衣——新疆古代服饰精品展》展览,成了博物馆的常设展。他带着《我的新疆古代服饰记忆》讲座,用服饰的历史与变化,给乡亲们讲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文物是前人生活的影子,是文化交融的见证。”而阿迪力·阿布力孜,愿意把这些影子和见证,说给更多人听。

秉初心,方寸之间见中国

阿迪力・阿布力孜总爱聊起丝绸之路的往事:“很早的时候,中原汉文化就沿着丝路,过河西走廊传到新疆,再往中亚去。”在博物馆泡了30多年,他看文物的眼光慢慢变了。从前总琢磨年代、工艺,后来却常对着展品出神:“这些文物背后,藏着多少中原与西域的往来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研究里,阿迪力·阿布力孜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新疆多民族文化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出土的服饰、文字文物,不只是老物件,更是古代新疆与中原往来的见证,是新疆自古属于中国的铁证。他的研究方向,渐渐聚焦到“新疆文物中的中华文化符号”上。

作为自治区政协委员,阿迪力·阿布力孜把这些想法写成《深入挖掘新疆文物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助力文化润疆》,很快被列为重点提案。在自治区两会期间,他讲了个文物故事: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炭精制成的印面上阴刻着篆文“司禾”“府印”。“这枚小方印,证明汉朝在尼雅设了管屯田的机构,是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铁证。”

为了把这些联系说透,阿迪力·阿布力孜将几十年研究整理成书:哈密出土的3000年前陶埙,能看出中原音乐传播西域;尼雅遗址的东汉筷子,跟现在家用的差不了多少,证明中原饮食文化早已扎根;还有北朝到唐代的饺子、织锦上的如意纹样,全是生活细节里的文化交融印记。

在博物馆文创区,阿迪力·阿布力孜支持开发“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主题雪糕、饼干等产品。“新疆好多文物,像箜篌、毛布这些,都藏着中华文化元素。”他说,“让文物以新的样子走进日常,让大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疆历史带回家。”

路过博物馆咨询台时,阿迪力·阿布力孜随口问工作人员:“你要写的那篇文章,怎么样了?”对方笑着回答:“快写完了,正打算让您给看看。”

如今,阿迪力·阿布力孜最关注的是年轻人。“现在博物馆有恒温库房、数字化展陈,硬件比我们那会儿强太多,重要的是沉下心来钻研。”年轻同事写论文卡了壳,他主动帮忙改稿;申请职称缺材料,他跑前跑后帮忙整理。“写词条最能练人,几十个字得把年代、文化属性说清楚,不能出错。”他常把自己当年写说明的经历讲给后辈,“先把文物摸透,才能讲好故事。既然咱们能看见这些宝贝,就有责任把它们的故事记下来、说出去。”

这话阿迪力·阿布力孜说了30多年,如今,他依然把文物里的故事,一遍遍讲给所有人。(本报记者 张园 汪凯)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