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两岸>资讯
四海同祭先师魂 礼乐和鸣铸同心
——2025年四海孔子书院礼乐祭孔典礼在京举行
北京,2025年9月28日——金秋气爽,菊韵满城。恰逢孔子诞辰2576周年之际,由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与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联袂主办的“礼乐祭孔典礼”,于北京启幕。两岸文化界代表、教育同仁及师生家长两百余人齐聚,以“守正创新”之仪追缅先师,以“礼乐教化”之韵筑牢中华文化精神纽带,深刻诠释了两岸同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坚守与赓续传承。
上午7时30分,钟鼓齐鸣,典礼在庄重典雅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四海孔子书院遵循传统释奠礼制,设迎神、初献、亚献、终献、进馔、读祝、送神等环节,并融入现代文明元素,实现“古礼今用、推陈出新”。
此次典礼以“创造性转化”为内核,在服饰、祭品、配乐上尽显巧思:礼生汉服以黑红黄三色寓五行之理,主祭官服饰则取“中庸之道”之意,简洁得体;祭品弃用古礼“太牢”,改以时令五谷、鲜果,彰显“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配乐采用交响乐改编的《诗经·清庙》《论语·各言尔志》等曲目,歌词融入《论语》中的名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千年经典与现代音乐交融共生。
“今年的祭孔大典是为纪念至圣先师孔子2576年诞辰。”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介绍,“我们以土、棉、麻、盐、米等自然作物献祭,为表达天地对我们的生养之恩,并在平和雅正的乐曲中,以雩舞的生意、武舞的奋发、佾舞的柔顺,表达亲师对我们智慧启发的感怀。”
典礼中,三支特色舞蹈成为亮点,以不同形式诠释儒家思想精髓。雩舞者着明黄汉服,动作如春风拂柳,暗合“敬天法祖”的哲思。武舞者身穿红衣,持棍棒而舞,以“止戈为武”诠释儒家仁爱思想。“孔子主张‘射不主皮’,舞棍不是为争胜,而是学先师以礼化人。每一次挥舞棍棒,都提醒自己心怀敬畏。”佾舞舞者身着素白霓裳,步伐优雅如云鹤翔集,再现《礼记·礼运》中“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的庄严气象。一位观礼的台湾学者凝视舞队,轻声感慨:“今日见师生以如此庄重之姿行礼,才懂何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此次典礼是两岸文化机构连续第十年合作举办祭孔活动。台湾三一寰宇文化协会执行长杨庆亮表示:“孔子教导我们一以贯之的‘忠恕仁爱’之道,并非刻板教条,而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处世智慧,凭本心而行,应场景而动,无固定之法,却能恰到好处。”
冯哲表示,祭孔不仅是文化仪式,更是生动的教育实践。“孩子们在庄重的氛围中学会克己复礼,在合作中感受‘和而不同’的智慧。这种体验比书本教育更深刻,更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典礼尾声,合唱团齐唱《我心充满美好的日月星辰》,声音回荡在现场,传递着对中华文化复兴、民族团结的共同期待。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此次典礼的配乐、舞蹈及仪式设计,均体现了“以古鉴今、以文化人”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通过纪念孔子,两岸同胞共护中华家园、共创中华文化荣光,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真挚的期盼和祝福,也是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贡献。”冯哲说。(本报记者 高杨)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