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九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

2025年10月09日 11:16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涉企纠纷化解和涉劳动争议纠纷化解。

“分科诊疗”疏解“十行千企”买卖之忧

浙江省桐庐法院富春江科技城人民法庭所在地桐庐县,是“中国快递之乡”和“三通一达”发源地。法庭采取“分科诊疗”模式,针对不同行业纠纷精准寻找“病灶”,促推行业性纠纷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近三年,法庭成功调解买卖合同纠纷2357件。

富春江科技城法庭精准定位病源,对买卖合同纠纷进行“全量统计”和“行业细分”。因纠纷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零售业、制造业等6类领域,占比超90%,法庭遂探究不同行业纠纷“病因”,归纳出64项“病灶”;在全面调研基础上,法庭形成4个专业审判团队,分别与住建局、经信局、商务局、市监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对接,组建一名法官、一名主管部门干部、一名行业协会负责人的“三合一”智囊团队,开展“联合会诊”,为不同纠纷定制“一击即中”的精准方案;针对高频诉讼行业“对症开方”,特设快递物流、针织、制笔等12家行业共享法庭,推动设立5家行业调解工作室,动员18名头部企业负责人、行业带头人担任特邀调解员,每个工作室配备1名专职调解员负责诉调对接,将调解员纳入以案定补政策范围,激发调解积极性。

通过共享法庭等平台,向行业调解工作室分流案件,县委政法委将行业性纠纷调解工作纳入平安综治季度例会通报,压实主管部门“管行业也要管治理”的责任。法庭定期对4个审判团队的指导调解数、调解成功率、自动履行率等指标通报晾晒,强化调解指导职责;吸纳25名退休法官、律师、商会成员和行业带头人加入“调解专家库”,在调解平台公布信息,供行业协会和行业调解工作室“点单”咨询。推动2名长期办理建筑业领域纠纷的律师入驻行业调解工作室开展市场化调解;经行业调解工作室主持达成调解协议的,与法庭4个专业审判团队“无缝对接”,快速进行司法确认。

深耕劳动争议预防化解小切口 绘就“中国鞋都”多元共治新“枫”景

浙江省鹿城法院西郊人民法庭辖区聚集超过全国1/4的鞋企,吸纳就业人口超过18万人。西郊法庭立足辖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特点,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化、专业化解纷机制,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护航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聚焦“协同性”治理,构建多元联动平台矩阵。一是打造劳动诉讼服务支点。建设高标准劳动专业法庭,集中管辖全区劳动争议诉讼案件。联合区人社局、区总工会等部门搭建“六方联动”平台,集成普法教育、诚信倡导、人民调解、劳动监察、劳动仲裁、法律援助、审判执行“七位一体”功能,为全区16.5万经营主体、数十万劳动者提供专业高效的全方位司法服务。二是拧紧源头治理联动链条。深度融入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解纷立体网络,落实重大劳动争议预防化解协同工作机制。三是延伸共建共享服务触角。与所在社区党支部共建“梅姐工作室”,2024年指导调解小额劳动纠纷153起。依托辖区镇街、鞋都产业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等设立共享法庭15个,2024年通过共享法庭接受法律咨询230余人次、化解涉劳纠纷96件。

聚焦“阶梯式”化解,打造多维衔接解纷体系。一是做深做实诉调对接。设立“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办公室,聘任由区总工会10名资深职工组成特邀调解队驻庭“坐班”。联动区社会治理中心、区人社局成立新业态劳动纠纷调解站,实行裁调前置、诉调断后递进解纷模式。二是做细做强裁审衔接。联合区人社局出台《关于强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定期召开裁审联席会议,深化劳动争议态势研判与裁审对比分析,累计发布裁判提示单6期,进一步强化程序衔接、统一裁判尺度。在劳动仲裁委建立巡回审判点,发挥裁审规范引领作用,发送司法建议促进仲裁庭审规范化,提升劳动仲裁的公信力与认可度。三是做优做精专业审判。选优配强劳动争议审判力量,围绕竞业限制、新业态劳动关系等主题开展精细化审理与类型化调研。强化类案专审,梳理10类争议焦点,择选代表性案件编制《劳动争议典型案例》,促进法律适用统一。(记者 徐艳红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