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艺路笃行,薪火不息

——记全国政协委员木亚赛尔·托乎提

2025年10月10日 08:2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02344(8375937)-20251010081359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的刀郎麦西来甫非遗传承团队在演奏。高嵩 摄

木亚赛尔(8375984)-20251010081302

木亚赛尔·托乎提(左)赴和田墨玉县调研,期间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木亚赛尔·托乎提:全国政协委员,新疆艺术学院院长,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先进个人称号,参演作品《广州来了个新疆娃》《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木卡姆往事》先后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当“谨以此剧献给所有驻守在边防一线的兵团战士”这行字在屏幕上缓缓浮现时,第三届新疆文化艺术节的主会场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话剧《昆仑之子》又一次成功展演。作为该剧的艺术总监,木亚赛尔·托乎提就坐在台下,脸上带着欣慰与骄傲的笑容。

这部以时任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三连连长刘前东为原型,讲述基层战士助力昆仑山牧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故事的话剧,是新疆艺术学院师生集体创作的成果。自2024年5月首演以来,该剧已完成多轮剧场演出,并深入高校、部队、社区开展基层巡演,收获了广泛好评。

若把木亚赛尔·托乎提的艺术之路看作一幅长卷,由她担任总监制、新疆艺术学院团队共同打造的《昆仑之子》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帧。而长卷的开端,要追溯到她年少时对戏剧怀揣懵懂好奇、鼓起勇气探索的那个起点。

无畏向未知

“你看过《排球女将》吗?”谈及与艺术的缘分,木亚赛尔·托乎提眼中带着笑意,先抛出了一个问题,“那时候,我和朋友早早就搬着板凳守在电视机前。每天电视剧开始前,都会播放一段新疆艺术学院的招生广告。”

1984年,新疆艺术学院开设了第一届戏剧表演专业,主要面向南疆地区招生。对于维吾尔族姑娘木亚赛尔·托乎提来说,唱歌跳舞并不陌生,但戏剧是什么?她的心里没有现成的答案,却又被莫名地吸引:“我就是觉得这个专业可能挺有意思的。”

16岁的木亚赛尔·托乎提凭着一腔热血与勇气,离开家乡和田,登上开往乌鲁木齐的长途客车。车身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摇摇晃晃,白天伴着引擎的轰鸣颠簸,夜里枕着窗外的星光入眠。5天5夜后,木亚赛尔·托乎提终于到达了新疆艺术学院。

4年大学生活中,木亚赛尔·托乎提不出所料地爱上了戏剧表演。这份热爱,化作了她日复一日的坚持:天不亮就扎进排练室,对着镜面反复揣摩角色表情;从手臂的起落到脚步的轻重,逐帧打磨肢体动作;台词是她的难点,便拿着剧本逐字标注声调,跟着老师念、对着录音纠正,哪怕嗓子练得发哑,也只是喝口水继续。

1988年,凭借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木亚赛尔·托乎提留校任教,成为新疆本土培养的首批戏剧表演专业教师。可站上讲台不久,她便发现了自己的短板:“我虽然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技能,但缺乏系统的戏剧教育方法论与表演教学体系认知。”

在学校的支持下,木亚赛尔·托乎提前往中央戏剧学院进修一年,跟着资深教授学习戏剧表演教学法;后又在2003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法国第八大学深造,不仅聚焦前沿戏剧理念,更留意观察当地戏剧表演教学范式,希望能为新疆的艺术教育带来新思路。

“远赴法国求学实属不易,我深知不能浅尝辄止,于是又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木亚赛尔·托乎提回忆的语气里,充满了坚定。

成为研究生后,木亚赛尔·托乎提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天不是泡在图书馆抱着字典查资料,就是和同学交流讨论。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她克服语言障碍,不仅用法文完成了150多页的毕业论文,还仅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学业。

留学期间,最令木亚赛尔·托乎提印象深刻的是法国大学的教学模式。她观察到,在法国的课堂上,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员参与的讨论氛围。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专业理论小课中一律采用圆桌讨论的形式,师生围坐一堂,每个人都要发言,畅所欲言,不分见解深浅。

木亚赛尔·托乎提将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带回了家乡课堂。她在每节课上都安排一名学生进行10分钟的戏剧主题分享,并鼓励其他同学自由提问。“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变得格外积极,每次都有同学抢着说:‘我准备好了,我先来!’课堂氛围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学生们每堂课都非常投入。”

热爱传薪火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新疆姑娘》《贺兰雪》《燃烧的冰雪》《木卡姆往事》……木亚赛尔·托乎提曾参演多部影视作品,但问及哪部作品给她留下的烙印最深,她毫不犹豫给出了答案:《木卡姆往事》。这部电视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抢救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的故事,其原型来源于万桐书先生保护木卡姆的曲折历程。

“正是这部作品,让我与木卡姆结缘,更推动我从旁观者变成了非遗木卡姆的保护者、参与者与传播者。”在木亚赛尔·托乎提看来,以万桐书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家为抢救、保护和传承木卡姆艺术倾尽心血,他们要传好这根沉甸甸的接力棒。

木亚赛尔·托乎提认为,传承木卡姆艺术必须要兼顾学术传承以固其根基。2009年,新疆艺术学院在本科层次率先开设“木卡姆表演”及“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研究”等专业方向,系统挖掘、整理和研究各类木卡姆形态,迄今累计培养能唱、能奏、能演的复合型人才近300人,为新疆非遗艺术的活态传承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我们的学生多次代表中国赴德国、日本等国演出,并在国际艺术节中获奖。去年,学生们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完整呈现《潘吉尕木卡姆》,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现场的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提及学生们的表现,木亚赛尔·托乎提脸上笑意藏都藏不住,语气中满是骄傲。

传承既要靠热情,更要靠科学体系。除了开设木卡姆相关专业方向,2024年,新疆艺术学院设立了新疆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实现了从“师徒相传”到“专业育人”的跨越。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各地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采风与实践教学,推动‘实践﹢传承’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比如,今年5月就有几名学生前往阜康市参加了石刻培训班,先后考察阜康市博物馆石刻文物、沙漠地质景观及天池民族风情园,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采集创作素材,完成微雕、浮雕等作品,让传统石刻技艺有了新表达。”木亚赛尔·托乎提介绍道,“更让人欣慰的是,正是通过这样常态化的采风与实践教学,学校里涌现出《阳光下的麦盖提》《爷爷的萨玛瓦尔》等一大批反映新时代新疆风貌的优秀作品,接连斩获中国舞蹈‘荷花奖’。”

躬身探前路

如何让艺术更有力地浸润人心、传递力量?

如何让艺术教育惠及更多人?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

这三个问题,近年来木亚赛尔・托乎提常挂在心头、反复叩问自己。带着思考,她始终向前探索,努力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2024年,木亚赛尔·托乎提跟随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在新疆视察时发现,在艺术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中,教师力量不足、教材内容不完善是最突出的问题,“有些学校成立了校园戏剧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不少中小学仍在自行摸索,缺乏系统指导。”为此,她走访新疆多所中小学,摸情况、深调研,最终形成《关于以戏剧为推动力,促进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我小学时学过《白毛女》《红灯记》这些经典剧目,直到现在,那些熟悉的旋律还常在耳边回响。”结合自身经历,木亚赛尔·托乎提建议把戏剧教育融入语文课程,让中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厚重与力量。

木亚赛尔·托乎提在调研中发现,新疆基层对艺术资源和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亟须有更多的艺术演出、培训等资源下沉到基层。

“我们学校常年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从木亚赛尔·托乎提的分享中得知,今年暑假,学生们就在喀什古城弹起热瓦普、跳起萨玛舞,将课堂搬到群众身边。

此外,社会实践团还深度参与地方发展。2019年,新疆艺术学院在吉木萨尔县小分子村设立画家村实践教学与创作基地。每年6月实践期,学校组织师生、艺术家在基地开展常态化艺术实践、人才培养、空间改造等活动。6年间,小分子村已蜕变成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的艺术文旅基地。村民的生活因艺术添了彩,乡村的发展也因文化多了条新路。

在木亚赛尔・托乎提看来,这些实践能顺利推进,核心在“人”。艺术人才是文化薪火的传递者,新疆需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艺术人才,扎根天山南北,成为推动新疆艺术事业长远发展的“生力军”。

新疆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胡飞便是鲜活的范例。他毕业后主动选择扎根边疆,成为若羌县一名留疆志愿者。留疆工作期间,他先后摄制《在路上》《农家小院里的红色事业》等50多部微视频,记录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动人事迹。“像他一样的学生,在新疆艺术学院并不少见。多年来,学校培养出一大批扎根新疆、服务新疆的各民族艺术人才。”木亚赛尔·托乎提说。

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人才,为其创造更优质的发展环境,木亚赛尔·托乎提结合自己在艺术院校的观察与思考,提交了《关于重点建设“新疆文艺人才培养基地”的提案》。她建议,要重点建设新疆文艺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力度。在教育教学中,既要着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也要加强与文化企业、文艺团体的合作,将创新型艺术人才推向更广阔的实践舞台。

艺术早已成为木亚赛尔·托乎提生命中的主旋律,而这段满含热爱与坚守的旋律,还将继续在天山南北的沃土上悠扬回响,让新疆的各民族艺术能被看见、被听见,更能化作人们心底的热爱、生活里的光彩。(记者 刘喜梅 李佳珊


编辑:彭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