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共筑早诊早治肺健康防线
“早抗纤,畅呼吸”肺纤维化科普教育行动阶段总结会在京召开9月27日,由协同医疗健康基金会主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媒体支持的“早抗纤,畅呼吸——肺纤维化科普教育行动”阶段总结会在京顺利召开。该项目联动基金会、医生、媒体与社会多方力量,聚焦肺纤维化这一严重影响公众呼吸健康的疾病领域,号召全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积极面向公众开展疾病科普,从而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肺纤维化疾病知识。
时值全球“肺纤维化关爱月”,本次会议回顾了项目启动半年以来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旨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对肺纤维化疾病的认知,推动“早筛早诊早治”理念的普及。
自启动以来,该项目于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正式上线“早抗纤,畅呼吸”肺纤维化科普教育行动专题页面,面向全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征集科普视频、图文等原创作品,内容涵盖肺纤维化的早期识别、规范诊断、科学治疗及长期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截至目前,已累计收到来自呼吸科、风湿免疫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投稿超60条,参与范围遍及全国15个省市22家医疗机构。这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的科普作品,有效提升了公众、患者和高危人群对肺纤维化疾病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更及时地察觉早期症状,助力患者早筛早诊,进而真正提高全民肺健康水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詹曦作为项目专家组成员及优秀科普医生代表在会上发言表示:“肺纤维化起病隐匿,预后严峻。目前,公众对该疾病的认知仍非常有限。本次科普行动汇聚多方力量,形成了专业与媒体协同的发声矩阵当前正值肺纤维化关爱月,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诊治疾病,更有责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听得懂、用得上’的科普内容,为切实推动公众早筛意识的提升和诊疗关口的前移提供助力。”
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其特点是肺组织逐渐被瘢痕组织所替代导致肺部失去正常的弹性和功能,形成“蜂窝肺”,从而导致呼吸困难,肺功能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的肺纤维化临床诊断类型有特发性肺纤维化
进展性肺纤维化(PPF)是因为环境暴露、感染、自身免疫损伤等原因引起的进行性纤维化性疾病,其中一部分患者继发于系统性硬化病、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类患者除了要应对关节痛、皮肤变化等常见问题,更要警惕这个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肺纤维化”。
不论是IPF还是PPF,两者均以其不可逆的肺组织损伤为共同特征,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胡洋教授,作为健康科普领域拥有百万粉丝的“科普达人”,结合自身多年科普实战经验分享道:“对医生而言,科普不仅是拥抱互联网医疗的起点,更是建立个人品牌、实现专业价值延伸的重要途径。在门诊,我们能直接服务的患者有限,但一条优质的科普视频可以触达数百万人,实现医疗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对患者来说,优质的科普能够极大降低疾病认知门槛,帮助实现早诊早治,减少焦虑、建立医患信任。呼吁更多同行积极参与健康科普,用专业和真诚赋能患者,为提升公众健康水平贡献力量。”(李玉瑾)
编辑:马嘉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