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阅读
《燕赵之声:河北歌谣研究》:民间歌谣的文化“解码”
张歆所著《燕赵之声:河北歌谣研究》基于文献与口述资料,结合民俗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学科的方法,多角度展现河北歌谣鲜明的人民立场与思想信念。该书通过翔实的资料,以歌谣串联叙事,注重挖掘中国文化所蕴藏的情感逻辑和内在机制,多维度呈现处于社会历史语境之中歌谣发展的真实样态。本书具有极为强烈的情感张力,能够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读者感受“其时”“其地”“其人”,曲谱与歌曲文本互为印证,有助于引发读者对歌谣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辨识和反思。
《燕赵之声:河北歌谣研究》一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回顾了河北歌谣的搜集整理概况,详细介绍了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歌谣搜集整理的具体情况,全面、系统地展现了河北歌谣搜集整理从起步到不断深入的发展历程,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围绕河北歌谣的类型及文化内涵进行论述,展现了河北歌谣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作者凭借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避免了资料平面化、重复化的简单堆砌与罗列,将河北歌谣置于整体性、系统性的历史文化场域内进行观照,在精心耙梳歌谣资料的基础上,努力探寻其中既定的内在逻辑与规律;第三章聚焦河北歌谣的艺术特点展开研究,作者对《茉莉花》《小白菜》《聘闺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二小放牛郎》《探清水河》等个案进行阐释,透视河北歌谣的传承、演化及时代特征;第四章则探讨河北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铸,作者认识到歌谣等民间文学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围绕河北歌谣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认同元素进行论述,揭示河北歌谣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独特价值,为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学资源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书结构和内容上呈现出层层深入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对歌谣研究的深入思考——不仅注重挖掘河北歌谣的历史起源,同时也关注其传承与发展。如书中有关晋察冀边区的革命歌谣、运河流域劳动歌、义和团歌谣的历史叙述等论题的研究,讨论河北歌谣如何在“流动”与“交融”中形成跨越地域的文化多维认同体系,彰显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就研究理念而言,本书多次明确强调河北歌谣的研究不能脱离“生活”,而要在“时代精神”和“问题语境”中不断生发自身,从多学科视域重新阐释民间歌谣,并在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支撑下,重审民间歌谣的当代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本书专门讨论了历史传说故事歌的文化价值:“历史故事传说歌围绕着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资源的流动与衍生,生活世界、意识形态、革命传统在错综勾连、纠结共生之中创造着新的普遍性与总体性,在个人情感、生活伦理、乡土/地方秩序的延续中,焕发出灼热的生命光辉,并以此影响与重构了歌谣的审美表现机制和风格趣味。”
作者通过对河北歌谣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总结出河北歌谣作为一种记忆媒介发挥集体记忆的功能。它们以互动中循环的方式不断涌现,构建并维系社会、民族的文化认同。它们所传达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经过沉淀,进入到民族文化记忆之中。这也是本书文化性、思想性的重要体现。
纵观全书,本书中对河北歌谣的研究是将其置于时代语境前提下进行的,并将河北歌谣与时代记忆紧密联系,分析歌谣的起源、发展、意义、作用与艺术特征,总结河北歌谣的未来发展趋势——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在一种开放性、主动性的创新与融合之路上,使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中重新焕发生机,以包容、开放、创新的姿态填补其不足,这也是文化互鉴思想的现实反映。作者站在理性和客观的立场,对涉及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做了系统性搜集整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河北歌谣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轨迹,也有助于我们拓宽研究视野和思路。
当然,从精益求精的角度来看,本书在论述中也依然存在着一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地方,如本书对河北歌谣的衍生、流变及传承对凝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限于篇幅,作者仅讨论了其逻辑理路、内在张力及现实路径,这也许是作者在书中埋下的关于后续研究的“伏笔”,我期待作者能够对这一论题进行更为全面的解读和阐释。
(作者郑少华系《中国戏剧》杂志副编审,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