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发挥民营企业优势作用 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民营企业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综述
金秋时节,龙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9月9日至13日,由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张裔炯任组长的调研组,围绕“民营企业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佳木斯市开展专题调研。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如何进一步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兴边富民工作?当地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调研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对民营企业助力当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代农业带动边疆人口就近就业增收、民族特色文旅产业发展等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民营企业深扎根广发展
“黑河口岸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两地直线距离仅750米!我们的中俄口岸跨境物流枢纽项目正在顺利推进,有助于推动黑河传统的边贸升级为‘加工﹢电商﹢金融’全链条产业生态。”9年前从上海北上到黑河投资,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看中的,正是黑河这座边境城市的区域优势,以及中俄贸易的强大后劲。
如今,作为调研组成员,在黑河市向同行的委员们介绍项目建设情况时,丁佐宏对项目美好前景的信心溢于言表。
漠河市政协委员邱锦红没有想到,当初她和先生从厦门来祖国最北端的漠河旅游后便扎根这里。他们创立的民宿品牌“拾叶知悠”书写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不仅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家甲级民宿,还带动100多名各族群众在此就业。
“鄂伦春族的木雕师傅关宝学以前靠打零工糊口,现在跟着我们开发系列产品,每月收入翻了好几倍;桦树皮画传承人吴桂凤的作品已经被我们送到上海的美术馆展出;年轻人在民宿做管家、当向导,收入不比城里低……”听着介绍,调研组的委员们纷纷表示赞许。
在佳木斯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一批新成熟的蔓越莓又被送上了生产线,经过筛选的鲜果和各类精深加工产品很快会出现在消费市场,成为蔓越莓爱好者的新宠。
“蔓越莓居然有这么多好处,民营企业落地边疆发展,找对路子就有了好的基础!”调研组的委员们赞叹着。当大家了解到该企业立足黑土地的农业优势,仅用10年就打造出国内乃至亚洲屈指可数的具备蔓越莓种植深加工及销售全产业链的企业,并带动周边2150户各民族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今年4200亩蔓越莓陆续丰收时,更是纷纷竖起大拇指。
……
一家家民营企业扎根龙江大地,一个个互利共赢的实例鼓舞人心。在爱辉区、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市、抚远市、同江市等多个县(市、区),调研组在产业园区与民营企业经营者深入交流,在民族村寨与村民们拉家常,了解所思所盼。
“通过调研明确感受到,大批民营企业在辽阔的黑土地上落地开花,并依托沿边开放优势和当地自然文化禀赋,抓住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努力发展自身,有效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带动边疆人口就近就业增收,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委员们表示。
多措并举搭平台助发展
民富则边固,边稳则国安。调研组感受到,作为多民族边疆省份,黑龙江各级干部将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视为重大的政治责任。
调研中,委员们对民营经济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加明晰——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各地坚持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升服务保障民营企业效能的政策举措,将民营经济当作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兴边富民的重要抓手,积极为民营企业搭建平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仅以“民营企业进边疆·龙江行”活动为例,开展两年来,黑龙江省已促进36个项目、95.26亿元投资落地,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还有效推动了“民营企业进边疆”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黑龙江全省已有3047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结对帮扶行政村3574个,实施帮扶项目1391个,并实现8个涉边市(地)及18个涉边县(市、区)全覆盖,助力了涉边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你们企业有多少名员工?企业享受哪些优惠政策?”
“这艘船上马上要出港的是什么货物?港口进出口货物的比例如何?”
“民宿的客人都是哪里来的?南方的游客多吗?”
每到一个调研点,在听取介绍的同时,委员们也提出许多问题,了解更多信息。
委员们表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调研中看到,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搭建民营企业与边疆地区对接合作的重要平台,持续完善营商环境,许多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贡献。
建言献策解难题谋未来
成果有目共睹,困难也客观存在。调研中,委员们观察到,在发挥民营企业作用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有一定提升空间。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应加大优化升级的力度。”“受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还较为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沿边的优势可以更大力度发挥。”……每调研一个项目,委员们都会在去往下一站的途中交流、探讨。
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乐江主持的调研组内部研讨会上,委员们针对看到的问题提出建议,希望能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对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人才需求较为急迫等细节,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印象深刻。他建议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积极营造更加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吸引人才到边疆工作;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和合作,积极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把当地好的产品拓展到国际市场。
“从企业的生产线走到菜市场的商贩中间,从沿边城市到民族村寨,我们对黑龙江省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有了深一步了解。”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杨佑兴表示,推动民营企业赋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还可以进一步突出边疆资源优势,从更高层面指导产业升级。“留住人,更要吸引人才。建议更好地挖掘冰雪旅游产业潜能,带动旅游休闲使人气旺起来。”
“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相对频繁,相应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也有待增强。”调研途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消防救援局原局长琼色从专业角度出发,建议边境地区在实施兴边富民计划时,一定要重视整体规划,做好普查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专业机构、设施和人才的培养,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作为黑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调研组成员、民盟佳木斯市委会主委赵坤宇建议,推动实施边疆民族地区民营企业所得税、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政策,以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此外,她也建议要优化开放平台布局,支持同江、抚远发挥优势深化与俄远东地区合作;优化相关政策,促进粮食加工产业在对俄农业合作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加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高月建议,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发展,不应简单归为招商引资,而是要形成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良性机制,还要加强宣传,打造“民营企业进边疆”成功样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徐乐江表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多方面比较优势,在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要总结“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支持帮助更多民营企业在边疆高质量发展中找到自身发展壮大的新契机。
大家一致认为,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边疆治理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助力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改革思维、加强机制建设,围绕留住人、吸引人想办法、出实招,支持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营商环境、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充分考虑不同区位的特点和差异,加强相关规划、政策、项目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努力提升工作实效。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经贸往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 李寅峰)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