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记者手记丨“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你家几个小孩,在哪里读书?”
“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条件好着呢!”
“您老多大年龄了?家里住多大房子?孙子辈有几个?生活怎么样?”
“我79岁啦!家里房子很大,孙子辈十好几个!都过得好!”
这是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族村,以及佳木斯市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调研组成员与两位村民的对话。
沿着边境线行走在龙江大地上,调研组走过多个民族村寨,遇到不少各族居民。每一次对话,都能感受到来自村民发自肺腑的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之感。
秋天的鄂族村里依然繁花似锦,调研组走进村庄就看到,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到一座座粉色、绿色、黄色的居民住宅。周围是打造成旅游项目的“撮罗子”造型的建筑,展示着70年前鄂伦春族同胞在深山的“家”。难以想象,依靠如此简易的“房子”,他们当年是怎样熬过一个个漫长的寒冬。
如今,村庄崭新整洁、户户宽敞明亮,村庄中建成的鄂伦春民族风情园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项目,带来各地的游客,也鼓了村民的腰包。
“我们这个年龄的赫哲人,是真正经历过苦日子的!”在八岔村,几位老奶奶七嘴八舌地和调研组成员开启“唠嗑”模式。
“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再苦再累都得去捕鱼。养活一大家子,老遭罪了!”
“是党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
“我想也不敢想,还能坐着飞机去旅游!我去过两次海南岛了,还想再去!”
……
在八岔村,一排排两层小楼整齐排列,调研组一行惊叹于村民们如此好的居住条件。
有旅游公司,有家庭旅馆,有赫哲部落渔猎文化体验区文旅综合体……当了解到八岔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不仅衣食无忧,精神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时,委员们笑着对几位老人家说:“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健康快乐生活!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本报记者 李寅峰)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