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地方政协
在首都发展的恢宏蓝图上写下遒劲有力的政协注脚
——北京市政协助推“十四五”规划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
京华秋爽,万山红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课题,亲自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领航指路。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北京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依托专门协商机构平台,把建言“十四五”规划、助推落地见效贯穿履职全过程,通过精准调研、务实建言,在首都发展的恢宏蓝图上写下遒劲有力的政协注脚。
守护历史文脉 以专业建言彰显文化中心魅力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也是首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并强调,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2024年7月27日,历时1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钟鼓楼的晨钟暮鼓与永定门的晚霞夕照,一同定格为人类文明的高光时刻。这一天,也同样定格在不少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心中。
如果说北京的历史文化风韵悠然,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应该是其中最为耀眼的部分。自北京正式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以来,北京市政协始终将其作为“连续剧式”重点协商议题之一,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更是将“助推中轴线申遗”明确为之后5年的重点工作任务。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政协围绕中轴线申遗组织了多次专题调研、协商恳谈、提案办理协商等活动,形成《关于保护北京中轴线的意见建议》等重要成果,并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民主监督。”市政协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表示。
委员们积极参与助推中轴线申遗,深入现场开展“沉浸式”调研——从钟鼓楼的业态活化到正阳门的修缮细节,从胡同里的居民生活现状到周边配套设施的规划……对实际情况的精准把握,使得委员们持续提交相关提案,推动中轴线沿线文物腾退、修缮和活化利用。
“其中,各界委员围绕推进南中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等‘连续剧’式提案建议,促进了先农坛等地区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接续助力申遗成功。”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中轴线申遗成功,首都文化繁荣发展之路还在继续。2025年1月,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会。委员们接续建言,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全球世界遗产保护典范城市……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缩影,“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政协围绕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延续首都文脉持续发力,持续聚焦“三条文化带”,历史建筑、街区“活化利用”、博物馆之城与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等深入开展了系列协商议政活动,不仅为中轴线成功申遗贡献了政协力量,也推动建立了一整套“整体保护—活化利用—社会参与—制度保障”的首都历史文化名城治理范式,为首都历史文脉的永续传承提供了持续而坚实的民主协商支撑。
聚焦“五子”联动 以务实举措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
“五子”联动,这是一个具有北京特点的词汇。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两区’建设、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这5个重要维度落子成势,推动“五子”协同联动,是北京“十四五”期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
5年来,北京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力推进“五子”联动,紧扣首都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建言献策。从深入现场走访、面对面访谈、座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到议政会、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平台,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界委员通过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围绕关键议题,形成30余份数万字的调研报告,汇聚起了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
“根据规划要求和中共北京市委重点工作,仅‘十四五’开局之年,市政协的10个重点议题中,有6个议题是围绕‘五子’联动开展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市政协相关专委会负责同志回顾道。事实上,关乎“五子”联动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履职活动贯穿“十四五”规划实施始终。
构建新发展格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要落好的关键“第一子”。不久前,立足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培育壮大北京未来产业发展,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在海淀区多个科技公司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展示中心,了解海淀区未来产业发展整体情况。而这也是在为相关主题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作准备。
推进“两区”建设、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为了让每一条意见建议“脚踏实地”,委员们组成多个专项调研小组,深入企业车间、产业园区、改革一线获取一手数据,形成多份调研报告,提交100多篇社情民意信息,在不断学习与讨论中相互启发,汇聚发展共识。
“在调研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北京‘两区’建设的优惠政策正在逐步发挥作用,下一步建设中,政策落地要更精准、更精细地关注到特色园区,让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在特色园区中形成生动实践。”2022年,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围绕“聚焦五子联动建言资政,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举行记者会,作为关注“两区”建设的研究者,同时也是建言北京高质量发展的诸多委员之一,市政协委员、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市场主体研究院院长屈庆超分享了自己的调研思考和建议。
“十四五”期间,正是一个个积极履职的政协委员、一场场务实深入的协商议政活动,推动北京市政协围绕“五子”联动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形成几十份综合性报告,提出近千件相关提案,内容涵盖“优化‘两区’政策衔接机制”“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保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等多个方面,许多建议被纳入市委、市政府的具体工作方案,成为推动“五子”联动落地的“助推器”。
关注民生小事 以细致关怀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往往体现在老百姓的“民生小事”里。
中国电科院社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居民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约占70%。为了方便就医和购物,老年居民迫切希望小区门口能增设一个公交站点。
为了解决出行“最后半公里”问题,北京市政协“公交线路站点优化”议题监督小组来到中国电科院社区实地调研,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市交通委以及部分委员一起协商、畅所欲言,并最终达成了共识——此前途经小区的81路公交于2023年11月完成线路调整,在电科院社区居民“家门口”增设了清河小营东路东口站,出小区步行几十米即可到达,居民们对这样的协商结果非常满意。
“公交线路站点优化”议题监督小组,只是北京市政协“每月一题聚共识”协商式民主监督若干个议题小组中的一个。
2023年以来,北京市政协创新打造“各界委员齐参与 每月一题聚共识”协商式监督品牌,打破专委会、界别界限,委员在线“抢单”组团,每个议题成立监督小组,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通过专项民主监督,搭建起政协委员知情明政、参与首都城市治理的平台。
“走群众路线是做好工作的根本要求。”北京市政协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每月一题”来源于12345市民服务热线,都是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政协“每月一题”民主监督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切实助力推动实际问题解决,帮助办好群众身边的事。
截至2025年9月,各个议题监督小组开展各类监督活动300余次,60余位委员参加了中共北京市委深改办“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月度例会并发言。这些工作,不仅在推动问题解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建言资政作用,同时也在增进了解、化解矛盾、宣传政策、凝聚共识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到民生改善的细微角落,从文化传承的悠悠古韵到城市治理的全新探索,首都发展的每一次跃升、京华大地的每一抹新貌,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助力‘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同时,今年要把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作为履职重点。”在年初的常委会会议上,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强调并作出部署。市政协把“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融入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开展专项提案征集和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向市委报送相关建议报告,一条条睿智之策、务实之举,必将再次汇入时代洪流。
踏上新征程,北京市政协将始终紧扣全市中心任务履职尽责,为首都现代化建设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广泛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汇聚起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本报记者 包松娅)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