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委员好声音

建言“十五五”|加快引进国际人才

2025年10月13日 22:31 分享到: 
当前,全球人才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美国长期以来作为全球人才高地的地位正在动摇。《自然》杂志的近期调查显示,高达75%的科研人员正考虑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大幅削减,进一步加剧了科技人才的流失趋势。这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北京市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有积极行动,但由于体制障碍、机制不畅和动力不足,依靠自发行动很难把握这一机遇。主要问题体现在:一是顶尖人才“引进慢”。当前的人才引进机制仍然存在流程复杂和周期冗长等问题,使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错失良机。二是外籍人才“留住难”。在社群融入、文化适应、语言服务等软件环境上面临困难,产生“引进来却留不住”的问题。三是外籍青年人才引进“被忽视”,未能形成与欧美名校争夺全球最优秀青年学子的有效机制。
  建议:一、创新实施“新千人计划”。应对国际人才流动的历史机遇,世界主要经济体反应迅速。法国近日宣布将拨款1.13亿美元,欧盟也将投入5.66亿美元,均用于吸引国外,尤其是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建议北京市制订实施“新千人计划”,旨在抓住关键窗口期,针对人工智能、信息科技、合成生物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先发展领域,以更创新的机制从全球引进约1000名顶尖科学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主的欧美发达国家高级科技人才。建议设立专项国际引才基金,在实施机制上,由市级层面建立目标人才池,实行竞争性的评审模式,向全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延揽人才,竞争人才池中的引才名额。一旦成功引进,不仅不占用本单位的机构编制,还可获得专项经费支持。通过此种“赛马机制”可以有效激发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提升国际引才的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构建外籍科学家在京服务支持体系。成功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之后还要重视“留得住”并“用得好”。建议北京市为引进的海外科学家群体提供覆盖工作与生活的全周期、精细化支持,特别是加强社群建设与人文关怀。北京市可在市级层面统筹协调,针对不同国别、语系的科学家群体,推动成立联谊会或交流中心等社群组织。还可以匹配和组织精通相应外语的中国学生,为外籍科学家提供语言帮助,帮助海外人才快速适应环境,能够安心在北京工作和生活。
  三、设置“海外博士生奖学金”项目。英国的一项统计显示,今年4月,全球学生对美国博士学位的搜索量同比骤降40%。同时,美国留学生政策的收紧,也加速了全球顶尖生源的流动。面对全球顶尖青年生源赴美意愿下降的机遇,建议北京市及时推出面向全球的、具有吸引力的全额或半额博士奖学金项目。在学科设置上可以设定优先级,向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科技领域倾斜。此举能快速为北京延揽全球最优秀的青年人才,更能通过数年的培养,使这个群体深度融入中国社会,未来成为北京参与国际交往的重要桥梁。(文:王亚华  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