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5年第四期 2025年第三期 2025年第二期 2025年第一期 2024年第六期 2024年第五期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5年第五期

在传统的深处遨游 ——浅评蔡兴洲的书法创作

2025年10月15日 10:51  |  作者:冯宝麟  |  来源:《画界》2025年9月第5期 分享到: 

主持词:

蔡君兴洲之书艺历程,乃深掘传统与探索创新之并行也。其以“二王”为基,融晋人书韵及精神于创作之中。其楷书清俊,结体疏阔,既得唐楷之严谨,亦见魏晋之空灵。行草书飘逸流畅,笔法细腻而节奏明快,承传统之余,更显个性。其亦精研隶书,取法汉碑而融时代之审美,令古隶焕发新声。 

创作之时,兴洲君尤重笔法之妙。中锋运行,则点画饱满,力透纸背;侧锋取势,便轻盈灵动,以丰点画之神态。墨法运用,善求浓淡干湿之变,且恰到好处,既增作品层次与节奏,并造独特艺境。章法布局亦极为考究,巧用疏密、虚实、动静、轻重之对比,使字行间顾盼呼应,自然和谐,兼具传统和谐之美与当代视觉之效。宏幅创作之中,其借字形大小之夸张与巧拙之变化,营造强烈氛围,以引人瞩目,然不失传统书韵。此外,兴洲君尤重文心与书道之契合,使观者赏书艺之时,亦能感文学之魅力,企望臻于书与文之完美交融。

除去其书艺成就斐然之外,兴洲君更致力于书学教培,曾创“兴洲书院”,育才良多,为书法文化之普及与传承献力甚丰。

栏目主持:全国政协委员 张 继

p1-120-193

曹操《观沧海》楷书 /蔡兴洲

2011年11月,“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分别在上海、南宁两个展区举办。我和蔡兴洲都是这一届国展的获奖作者,他是行书作品获奖,我是篆书作品获奖,我们又都在广西展区。在展览开幕之际,我们赴南宁参加展览的开幕式,这也成了我和蔡兴洲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是真正的笔墨之缘,算得上是殊胜之缘。

蔡兴洲的获奖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对帖学传统的深入研究,并在创作中有了明确的、个性化的笔墨表达。无论是通篇的虚实把控,还是干净利落的线条刻画,亦或是笔墨间突出的艺术气息,都是非常高明的,是很有艺术品位的,获奖是当之无愧的。

p1-120-194

黄庭坚《寄黄几复》草书 /蔡兴洲

蔡兴洲并没有因为获奖而止步,而是借了国展获奖的东风,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近年来,他的书法创作可谓是更上一层楼,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书法传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当今的书坛,流派分呈、观念多元。受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有些人尝试以反传统、反经典、反规范、反惯性为手段,制作具有颠覆性的作品,而这样的做法,居然被很多懵懂于艺术原理的年轻人效仿,乃至成为他们的认知屏障,影响着他们的方向选择,当然也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作品面目。但斩断一门传统艺术形式的文化根脉,如何能够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呢?没有了优秀传统的加持,作品便只能是一个干瘪的躯壳,即使往里面填充再多莫名其妙的东西,终究是与这门艺术形式的本源意义格格不入的,无论如何也抵不过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与历代书家书写实践塑造出的经典名作的艺术魅力。新奇能够博取欣赏者的眼球,但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新奇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更新的东西掩盖住,所谓“流水前波让后波”是也。但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经典的艺术形式,依然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蔡兴洲从学书之日起就走了一条崇尚传统、崇尚经典的路子,而且在传统的沃壤里深耕不辍,这是他的书法创作能够永葆艺术魅力、越来越精炼越来越精粹的重要原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有传统经典的“源头活水”,才能让辛勤耕耘的土地上树木葱茏、硕果累累。

p1-120-195

《易传》之《系辞传上》行书 /蔡兴洲

其次,是对笔墨技法持之以恒的深究。书法之所以被称之为“书法”,“法”的独特魅力是不容忽视的。有些人一谈到“法”,就认为这是形而下的东西,殊不知,形而上的“精神”是需要形而下的“法”来做有力支撑的。这里的“法”,就是文化传统最好的承载者,正因为有它的存在,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才有了“难度”,也有了“高度”。而这种难度,是塑造艺术作品至高境界不可或缺的,也是能够正确地表现、传达艺术家艺术理想、审美追求、技法功夫、个性语言的强大保障。“难度”之所以会成为艺术美的化身,在于作品是人的创造,难度是艺术的门槛,如果没有了对难度的把握,等于连书法的门槛都没有迈过,更枉谈艺术的神圣与美妙了。

p1-120-196

《诗经·周颂·清庙之什》  隶书 /蔡兴洲

蔡兴洲的书法创作之所以被推崇,就因为它是建立在精湛的技法基础之上的,这既与他多年来从事书法培训有关,也与他对艺术至高境界孜孜以求的从艺精神、从艺理想有关。他曾经编辑过成系列的创作技法书籍,应该是深潜传统后探骊而得珠。在学习和创作中,遇到了问题或者发现了不足,去传统经典中找寻灵药解除毒瘟,这既是他教育学生的进阶门径,也是他自己身体力行的艺术求索的秘笈。

刚刚兴洲发过来近作,让我发表一下见解,作为他多年的老朋友,我也就不揣鄙俗,略予置评。

第一,兴洲的行草书近作,力求在二王书风的基础上融入更丰富的表现方式,使笔墨的独特属性得以更充分的释放。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线条刻画,都给人一种豁达放逸之豪气,这是沿前人精妙之曲径不断探索的结果,终于进入豁达开朗之境。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得出明清书家的影子,不仅仅接受了具体技法的淬炼,还接受了审美观念的洗礼,让我们得以欣赏书写的快感以及笔墨营造出的美妙效果,这无疑是对创作手段及技法语汇的丰富,是创作创新能力日新月异的明证。《礼记·大学》中有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说法,强调不断革新和自我更新的精神。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就是说,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无时无刻无处不在追求对自我的进一步完善。

p1-120-197

刘勰《文心雕龙》行书 /蔡兴洲

第二,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的委员,他在隶书创作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跟行草书的学习和创作一样,他没有过分地受到当下一些创作风气的影响,而是对汉碑经典认真地临摹学习,行笔干净利落、线条滋润流畅,别有一番韵致。雅人深致,是一种风采、一种境界,必是人与作品达到高度统一时的表现,也正因如此,作品才能够表现创作者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审美情趣,欣赏者才能从作品中欣赏到作品背后的人,体会人作为创作主体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p1-120-198

唐·张继《秋日道中》草书 /蔡兴洲

第三,在兴洲发过来的作品中,还有一件楷书作品,明显是探索中的一种书写风格。有颜真卿大字的宽博结体,也有魏碑的方劲点画。笔墨又很滋润,对书写性的体现自然而随和,自成一种范式。我想,这也是他在书法创作中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变幻创作手段、不断提高自我表现能力的一种尝试。

p1-120-200

老子《道德经》七章  草书 /蔡兴洲

总而言之,兴洲仍未停下在书法创作上的探索脚步。探索,是对无限可能的挖掘,是对自身潜在能量的释放,是对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更加高妙的艺术境界的向往。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对自己已经相对成熟的书写风格、对早已游刃有余的技法语言还在进行大力度的改造,还在补充吸纳很多前人作品中的有益元素, 包括祝枝山用笔的纵横捭阖,也包括谢无量的散淡超脱、沈曾植的奇崛怪异等等,都被他化解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成就了另一种风格趣味。

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不仅要善于向优秀的传统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风格体系,又要善于自我革命,不断地反思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并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只有这样,笔下的作品才是充满朝气的,是能够彰显人性光辉的。

如今,蔡兴洲已经是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主席,是一个省书法领域里的掌舵人领航者,而且他也正处在艺术创作的黄金年龄,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善于变通,必能在未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p1-120-199

蔡兴洲

1973年2月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厅授予“优秀民族民间文艺带头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绥化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与评审工作专题研讨班成员,中国文联第十二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成员,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书法创作人才研修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及省级书法展并获奖:论文《米芾“字之八面”说研究》,入选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文集,《书法学习与国学修养—从书法“字外功夫”谈起》、《当代隶书之我见》等在《中国书法》发表。曾在河南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等出版专著。


责任编辑:杨文军

未标题-1

未标题-2

未标题-3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