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重要活动 讲话全文 重要文章 学习读本 指示批示 致电致信 任免大使 接受国书 签署命令

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弘扬史志文化传统 深化两岸文化交流

2025年10月15日 18:1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加坡与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会面时指出:“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要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让两岸同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关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在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史志文化独树一帜,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历史传统的重任,是中华民族延续文脉的重要载体。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史志编修是两岸共同的学术传统,有着共同的历史基础、文化传承,同时也各具特色,是两岸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方式。在新时代推动两岸进一步共同弘扬史志文化传统,加强史志文化交流,必将为促进两岸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 “两岸一家亲”有史志为证

“两岸一家亲”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倡导的对台工作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岸一家亲”理念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曾指出,“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史志文献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古代史志文献记载了中原王朝对台湾地区的行政管辖以及两岸之间的交流

2022年8月10日,国台办、国新办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台湾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经纬清晰、法理事实清楚。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

三国时期吴人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关于台湾最早的记述之一。隋朝曾多次派兵到时称“流求”的台湾,对此《隋书》有记载:在隋大业三年至四年(607年—608年),隋炀帝先后两次派朱宽率军从福建到达流求;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派遣陈棱、张镇周领兵万人由潮州到达流求。

宋元以后,历代中央政府开始在澎湖、台湾设治,实施行政管辖。南宋赵汝适的《诸番志》记载:“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这表明在宋朝时,澎湖已被纳入中国行政管辖。据《元史》记载,元代对台湾进行过两次招抚,但没有结果,后来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是中原王朝在台湾地区设置专门管理机构的开始。

明朝大体沿袭元制,继续在澎湖列岛设置澎湖巡检司加以管理。不过此后,澎湖巡检司经历了废除、恢复的过程。同时,明朝也在澎湖列岛进行驻军。对于这些史实,《明史》《读史方舆纪要》《重修福建台湾府志》《澎湖厅志》《漳州府志》等史志文献都有翔实记述。

明末清初,台湾被荷兰占据。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功载史册。但后来郑氏政权不愿归顺清朝,坚持反清立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成功收回台湾。第二年,清朝正式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对于这些史实,《台湾府志》以及《台湾纪略》《台湾通史》等史志文献都有翔实记述。

大陆新编志书设置两岸关系卷章记述两岸关系发展

由于地缘关系,主要以福建新编志书为主。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组织编纂了《福建省志·闽台关系志》,该志共设地理关系、人口播迁、台湾姓氏渊源与地名渊源、台湾行政建置、共御外侮、文化关系等12章,以及闽台关系大事年表和附录(含闽台关系知名人物表等)。《漳州市志》设《漳台关系》卷,用大量篇幅反映漳州与台湾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风俗、语言之间的渊源关系,展示了漳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关、文化相同、习俗相近、经济相关的密切关系。这些新编志书以翔实可靠的史料,充分再现了福建与台湾血浓于水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印证了“闽台自古一家亲”的史实。

▶▶▶ 两岸史志文化交流与合作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同台湾地区的史志文化交流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开展。36年前,在和平统一方针政策推动下,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启了两岸同胞往来,开辟了两岸各领域交流的新局面。30多年来,两岸开展了频繁密切的史志文化交流,专家学者经常性互访互动,交流范围越来越广,交流内容越来越深,在学术成果共享、学术观点碰撞中增进了双方了解,增强了双方感情,深化了双方文化交流。

史志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

1988年8月,广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机构在广州召开粤港澳台地方志学术交流会。此后,其他省份也举办多次两岸史志文化交流活动,天津、江苏、贵州、上海、湖北、四川、江西、北京等省市的地方史志工作机构先后组团赴台湾进行交流,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台湾妈祖联谊会等机构先后来大陆地方史志工作机构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国家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开展两岸史志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是多次组团赴台湾进行史志文化交流,一方面是多次组织高规格的史志学术会议邀请台湾专家学者参加,两岸专家学者共研史志学术问题,有效地深化了两岸文化交流。

史志文化交流内容不断深化

随着大陆新编志书和旧志整理以及史学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版,两岸史志文化交流由最初的理论研究、编纂业务、史志利用等,逐步扩大到交换史志成果,甚至“共享史料、共写史书”。两岸“共享史料、共写史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作出的重要指示,这一重要指示对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共享史料、共写史书”是巩固两岸认同基础、推动两岸实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重要举措。在共写史书方面,2018年6月,两岸专家学者参与整理的《闽台历代方志集成》在台湾新北市首发。2019年4月,福建省地方志编委会与台湾妈祖联谊会共同编纂的《妈祖文化志》在台湾台中市首发。2021年12月,两岸学者撰著的《台湾通史》(六卷本)面世。在共享史料方面,2016年12月,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福建库上线发布会在厦门举行。

▶▶▶ 新时代不断加强两岸史志文化交流与合作

新时代新征程,为推进两岸史志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有责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加强相互交往,拓展交流领域,提升交流层次,应着力从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用好用足国家对台湾地区的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两岸文化交流。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指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植根在两岸同胞内心深处,是两岸同胞的‘根’和‘魂’。两岸同胞是中华文化的传人。国共两党要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阐发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厚植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促进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信。”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台湾同胞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鼓励两岸教育文化科研机构开展中国文化、历史、民族等领域研究和成果应用”。2019年11月4日,国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为加强两岸史志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两岸史志工作者要建立机制,创新形式,共同开创两岸史志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局面,为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贡献。

建立有效的合作交流协调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史志文化交流,应积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建议在大陆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两岸史志文化交流协调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在台湾地区举办各种史志成果展等活动,面向台湾同胞传播大陆史志文化,让台湾同胞深入了解大陆史志文化取得的巨大成果,感受大陆7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可邀请台湾有关机构来大陆,以多种形式向大陆民众介绍台湾史志文化取得的成就,使大陆民众更多地了解台湾现代文化和当地文化。二是建议邀请台湾史志专家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建立两岸史志专家沟通交流长效机制。共同举办两岸史志文化论坛,打造两岸史志文化交流合作精品,在取得学术成果的同时,为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拓展新的空间。

继续推动两岸“共享史料、共写史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岸“共享史料、共写史书”。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有助于两岸史学界开辟崭新的、广阔的合作领域,也有助于两岸同胞增加相互了解、推动融合发展、促进心灵契合。加强台湾史志、两岸史志的研究、整理、教育与传播,不断巩固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凝聚起两岸同胞致力于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意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两岸史志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当前,两岸共编史志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加积极拓展,如合作编纂《两岸姓氏志》《两岸民间信仰志》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志》等,这些史志编纂成果对于增进两岸同胞之间感情,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推进两岸融合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两岸一家亲”是两岸同胞血液里的基因,任何力量都抹杀不掉。两岸同胞走亲走近、扩大交流合作、深化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着两岸史志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阔,成果愈益丰硕,必将为两岸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多史志智慧、贡献更大史志力量。

(作者杨海峰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编审)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