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加强乡镇应急能力建设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固本之策,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对于夯实乡镇社会治理基础极为重要。
一、 整合资源,构建“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一)强化综治中心应急指挥功能。为及时防控化解重大风险,建议将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职能纳入综治中心职责清单,明确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作为突发事件“第一响应平台”,统筹协调公安、消防、医疗、民政等部门资源,形成“一中心调度、多部门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二)优化应急预案与演练机制。优化乡镇级分灾种(地震、洪涝、火灾等)、分场景(学校、社区、企业等)应急预案,细化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以防火、防震、防洪、防地质灾害等为主要内容且符合当地实情的应急演练。
二、 夯实基层基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一)完善应急设施与物资储备。在综治中心设立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点),根据当地灾害特点、人口规模及分布等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同时,推广配备“小、快、轻、智”新型技术装备,建立“中心储备+村级储备点”的分级储备体系,确保救灾物资能够满足应急需求。(二)建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乡镇干部、民兵、网格员等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救援装备,定期开展心肺复苏、破拆搜救等专业应急救援技能培训,承担日常应急任务,就近开展应急救援处置。
三、 强化科技支撑,构建智慧防灾网络。(一)搭建乡镇级应急管理智慧平台。整合综治中心现有监控系统,接入地震、气象、地质、水文等实时监测数据,实现灾害风险“一张图”可视化预警。推广“一键报警”终端设备(如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覆盖学校、敬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确保预警信息快速触达末端。(二)推进风险隐患排查数字化。定期对辖区地质灾害点、老旧房屋、河道堤坝进行动态巡查,建立隐患电子台账。积极构建智慧社区,将风险隐患点、灾害风险图、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及逃生路线等应急信息协同共享。
四、 创新宣教普法模式,增强全民防灾守法意识。(一)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利用乡镇、街道现有综合服务设施和会议室、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等,设置防灾减灾科普普法专区,张贴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宣传图、灾害风险图等,加强居(村)民防灾减灾意识。针对特殊群体,建立“结对帮扶”制度,组织“一对一”入户宣传。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节点集中开展科普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将应急知识、政策法规纳入乡镇“文化礼堂”活动,普及地震逃生、火灾自救等技能。(二)建立群防群治激励机制。设立“防灾示范家庭”评选机制,对主动参与应急演练、隐患上报的居民给予奖励,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认领防灾公益项目(如捐赠应急设备、赞助应急培训活动等)。
五、 完善制度保障,推动长效治理。(一)试点先行。选择地质灾害多发或人口密集的乡镇开展综治中心应急能力建设试点,总结经验后全域推广。(二)政策配套。推动省级层面出台《乡镇综治中心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指南》,明确建设标准和资金保障渠道。(三)多元参与。引入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参与基层防灾治理。(四)财政保障。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地方财政预算。将乡镇应急管理能力纳入平安建设考核指标,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给予专项经费倾斜。(作者石玉成系甘肃省政协委员,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