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习近平报道专集>习语回响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 加快构建水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健全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对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出了重要要求。庆阳市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属于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季节性、区域性并存的缺水地区,全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8.0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00立方米,仅为全省的1/4、全国的1/8,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全市现状供水能力为3.05亿立方米。据预测,到2035年年需水量7.36亿立方米,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面临巨大挑战。为此建议:
一、 立足区域水资源禀赋,构建科学用水体系。综合考虑区域水资源禀赋、生态保护与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用水体系。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用水定额,强化计划用水管理,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安全,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通过政策与资金杠杆双重驱动,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助推莲花寺水库引水、扬黄提质改造和节水灌溉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南水北调西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从根本上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深化区域水权协同交易机制,探索“农业节水、工业购水、生态反哺”市场化路径,将节水成效与能耗指标、碳配额挂钩,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
二、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高效供水体系。采取“数字赋能+多源开发+市场调节”的方式,打造智慧供水体系。依托“东数西算”枢纽优势,构建集水文监测、供需预测、调度模型为一体的水利算力服务基地。完善供水网络,加快构建“一纵三横”“百库千池”配水网络体系,坚持本地水、黄河水、洮河水、白龙江水“四水互济”,马莲河、蒲河、葫芦河、洪河、四郎河“五河共治”,巴家咀、小盘河等水库“多库齐用”,争取形成天上水、地下水、外调水、河湖水、再生水“五水共抓”新格局。推行水权交易市场化,建立水权转换平台,通过超定额累进加价、差别化定价等动态杠杆,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领域流动。
三、 加强水资源管理,构建节约用水体系。坚持以“总量控制、效率提升、全民参与”为核心,强化节水意识。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将非常规水源统一配置,建立生态流量系统档案,强化取水监管与计量监测,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高效农业技术应用,实施高标准农田和节水型灌区建设,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格管控高耗水项目,推进企业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改造,提升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效率。
四、 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水源涵养体系。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构建“修复、保护、调控”三位一体的水源涵养体系。筑牢水土保护屏障,持续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生态工程,推动水生态、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牢固树立全域治河观念,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坚持河内河外、支流干流、岸上岸下协同发力,全面加强综合治理和水质监测监管。建立水源涵养横向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区实施资金补偿与产业扶持,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协同管护,整合智慧水利平台实时监控水土流失与生态流量,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体作用,积极开展群防群治,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形成生态修复、水源涵养、水质改善的良性循环体系。
(作者杜创洋系庆阳市环县政协副主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