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第二时间丨“Z世代”不追顶流追“古流”:文化上的精神寻根
国庆假期,大学生小妍往包里塞满提前准备好的贺卡与小零食,满怀憧憬地踏上前往河南洛阳的动车,她此次的目的地是龙门石窟,那里有她神往已久的主题公园——白园。
白园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也是全国唯一纪念白居易的园林。近年来,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扫墓式追星”在“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中间流行起来。他们避开热门景区来到历史人物的坟墓、祠堂,给曹操送上布洛芬(曹操生前长期受头疼困扰)、给李白带去各色美酒、给诸葛亮摆一张成都到洛阳(汉朝旧都)的高铁票。这些别具一格的扫墓“祭品”贴心又不拘泥于形式,对于他们来讲,这些古人不是书本上的冰冷名字,而是鲜活的偶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对古人的理解与敬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追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精神寻根”。
心态转变:不追顶流追“古流”
从打卡名胜古迹到相约祭拜古人,从仰慕流量明星到隔空对话历史,“Z世代”开始积极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把跟古人的隔空对话当成一种释放压力、结交同好的途径,向历史寻找精神依托。
“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年轻人开始从中华文脉中寻找精神依托,这一现象体现出‘Z世代’从‘外在追逐’到‘内在安顿’的成熟心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认为,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心态的成熟。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浅层娱乐,而是寻求具有深度和延续性的精神体验。这种变化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体现了年轻一代在意义空心化时代的精神自觉,展示出对抗浮躁的社会心态。这种价值取向的成熟,将为社会发展注入更深厚的精神动力。
当布洛芬与高铁票堆叠在古墓前,当酒香混着墨香飘散在碑林间,年轻人用幽默与真诚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拥抱。“Z世代”对古墓的奔赴,表面是“玩梗追星”,实则是对历史的重构与共情。
“用‘Z世代’的话来讲,他们是在‘吃细糠’。”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中国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年轻人现在追求的古流,其实就是古代的顶流。把古人拉进现代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解构历史人物,这其实也是一种古代文化在新时代流传下去的方式。”在文化的百花园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枝艳丽的花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是文化在另一个维度的爆火。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河南省委会主委梁留科也认为,随着“Z世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用选择与行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Z世代’跨时空致敬、凭吊古人,成为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这既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情感共鸣,也是文化自信的符号表达,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回应并适当加以引导,使其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切口。”
情感驱动:带动文旅和历史IP开发
年轻人成群结队相约而行,用鲜花、美酒、手写信和创意贡品与历史名人对话,把古墓变成新晋打卡地。在社交平台上,“历史遗迹打卡”相关话题浏览量已突破10亿次。攀升的热点数据背后,正给当地文旅带来深刻影响。河南安阳依托曹操高陵建设“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跟游客讲解曹丞相的传奇人生;陕西咸阳根据汉武帝茂陵开发“大汉天子”IP,打造大汉文化主题游;河北邯郸以战国赵国都城遗址为核心打造赵武灵王遗址公园,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战国风貌。
“原来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现在把这些历史名人和遗迹古迹都融合到一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纵深的历史,一个更有厚度的文明。”蒙曼认为,年轻人打卡古墓的行为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各地文旅部门要接住这一波文化流量,开发出更加丰富、更有内涵的旅游产品,让游客能够深度地触摸历史的肌理,在旅行的过程中寻找一些精神追求。
梁留科建议,要完善文化场所管理与服务,加强对历史文化景点、名人墓地等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引导青年人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比如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人墓地划定保护范围,在祭扫高峰期合理安排游人流量等。舒勇也认为,这一现象对文化旅游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景区要在遗迹保护与开放间寻求平衡,提升服务品质,培育专业讲解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
年轻人不仅会分享打卡照片,还会整理历史名人资料,分享个人感悟。他们祭拜的不是冰冷的墓碑,而是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魂,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滚烫血,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硬骨气。这一现象表明,历史人物IP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情感价值。
追“古流”本质上更像是一种自下而上、由情感驱动的文化传承新路径。文化工作者又该如何从中汲取灵感,创造出既尊重历史、又能打动年轻人的优秀文艺作品?
“开发历史人物IP,犹如创作一幅写意历史画。下笔前必先深研史料,施色当有时代气息,最高境界在于‘留白’——为观者预留参与空间。”作为一个画家,舒勇认为文化传承未必总要绘制完整的“历史全景图”,而应学会经营意蕴深长的“留白”。我们不是历史的复制者,而是意境的营造者。目标不是绘出一幅完稿,而是点燃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年轻人在与先贤的神交中,各自完成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生。
“不管是文艺作品还是文创产品,都要对历史人物和受众心理有更深入的理解。”蒙曼认为,历史中的人物丰富多彩,历史人物的声音也五花八门。一方面,要对历史人物有深度的理解,才能有深度创造。另一方面,还要对受众的情感需求有一定理解。挖掘受众渴望情感抚慰背后的深层原因,创新情感抚慰方式,从而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作品。
追古如古:文明在引导中延续
年轻人通过追“古流”走进历史,触摸文化脉络,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这股潮流既有利于年轻人触摸和感知历史,也可能存在对历史人物“过度玩梗”或“片面解读”的风险。
为此,梁留科建议,要明确监管红线,严查以“网红墓地打卡”为噱头的违规营销,严禁对纪念行为的流量化炒作,避免娱乐化倾向以及可能诱发的盲目模仿等连锁反应。同时打造更多的场景,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历史故事,引导年轻人“追古流”的情绪表达。
舒勇也建议,建立多层次引导机制,加强平台治理。主流社交平台可以建立内容分级机制,区分娱乐性和知识性内容。还要注重教育场景的融入,比如学校可组织“我眼中的历史人物”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深度学习。博物馆也可以开展青少年研学项目,将线上兴趣转化为线下探究。多措并举帮助年轻人建立更加全面客观的历史认知。
“文化需要轻松幽默的氛围,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蒙曼则认为,时尚潮流载沉载浮,对于“Z世代”的创意想法和文化思潮,可以有意引导,但不必拘泥一格。允许年轻人把这些声音都表达出来,然后在历史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让时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这股“追古流”热潮最终能为我们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留下怎样的宝贵遗产?我们又该如何让这股热情不止于“追星”,而是转化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舒勇期待留下的不只是追“古流”这个热梗,还有文化自觉的世代传承、创新机制的持续运作、文化自信的深层扎根。舒勇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系统、文化机构、媒体平台等多方合力。最重要的是相信年轻人的判断力,当他们真正走进历史深处,自会领略其中魅力。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引导而非灌输,创造空间而非设定框架。
中华文明是一条长河,每个时代的潮起潮落都会留下它的痕迹。“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年轻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尽可能地发挥才华、自由创作,在历史画卷上留下属于他们的一笔,让文化传承,生生不息。”蒙曼说。(李浩 钱子钰)
编辑:李敏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