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委员说

“十四五”成就委员说 | 民生保障五大领域晒出暖心成绩单

2025年10月16日 15:0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从社会救助的精准发力到残疾人福利的赋能前行,从少年儿童的温暖守护到养老服务的品质升级,从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到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发布会上一组组权威数据清晰勾勒出政策落地生效的扎实轨迹,每一项成效都浸润着为民情怀,每一个突破都回应着群众的期待。回望“十四五”,民生保障领域的诸多政策执行“力度”正切实转化为人民生活的“温度”。面对这幅徐徐铺展的民生保障发展图景,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切身感受和体会讲述了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这一目标的具体实现途径。

——编者

社会救助:织密民生“安全网”

●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

▶▶▶ 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张春生:“愁容少了、笑容多了”

“基层调研时最真切的感受,是困难群众的愁容少了、笑容多了。”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张春生的感慨,道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社会救助领域的深刻变迁。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发现、精准帮扶”,这张守护民生的“安全网”正愈发坚实温暖。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为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建设锚定方向。

此后,低保制度将边缘家庭中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强化照料服务,传递“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临时救助健全备用金制度与急难发生地救助制度,成为“兜底的再兜底”力量……这些年,张春生的调研足迹记录下细微变化,更见证着民生“安全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的温暖历程。

“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的全面开展,是个历史性突破。”到基层走访时,张春生曾多次倾听这类家庭的困境诉求。过去,他们中不少人因人均可支配收入略超低保标准,即便面临大病医疗、子女教育、重度残疾护理等沉重刚性支出,生活陷入“看得见的困难”,却始终被拦在救助门槛之外。2024年10月,民政部公布《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办法》,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有效拓展了救助保障范围。

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社会救助法草案。“这意味着社会救助工作将更有法制保障,未来的救助之路会走得更稳。”张春生表示,从过去依靠政策文件推动,到如今以法律形式明确救助范围、标准与流程,当救助工作有了法律“硬约束”,既能避免“该保未保、应助未助”的情况,也能让每一笔救助资金、每一项帮扶措施都精准落地,让像低保边缘家庭这样曾“被拦在门槛外”的困难群体,真正感受到法治兜底带来的稳稳安全感。

更让他欣喜的是,各地积极推动救助从单一物质供给向“物质﹢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模式转变。动态监测和主动发现机制的完善,让救助从“被动等”变成了“主动找”,做到困难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面推行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畅通部省市县四级3770多条社会救助服务热线,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让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探索精准认定、动态监测、因需推送、分类救助、结果反馈的闭环运行路径,打造弱有众扶的‘一张幸福清单’。”张春生表示,从这些实践中能够明显看到,社会救助的精准度正一步步迈上新台阶。

此外,民政部着力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路径方式,通过搭建协作平台、完善对接机制,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源精准流向困难群体,为民生保障注入多元活力。

“国家已建立低保标准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还完善了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每一点进步都回应着群众急难愁盼。”张春生表示,从制度完善到服务升级,从精准识别到法治护航,社会救助这张民生“安全网”正越来越密,越来越温暖人心。

儿童保障:守护成长“艳阳天”

●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26%、32%和31%。

▶▶▶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脸上的落寞少了、眼里的光彩多了”

“以前村里的留守儿童放学就‘散养’,现在有儿童主任定期家访,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读绘本、玩沙盘,脸上的落寞少了、眼里的光彩多了。”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翻看基层调研笔记时,指尖轻抚一张张儿童活动照片。这种变化,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儿童福利保障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陕南山区的走访中,杜海峰深切地感受到儿童保障网络的有力延伸。曾经以孤儿、弃婴为核心的保障范围,如今已系统性覆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各类困境群体,就连存在情绪障碍、心理问题的儿童,也被纳入精准关爱的视野。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流动儿童纳入关爱保护范围。杜海峰表示,民政部也已组织全国性摸底排查,通过建立动态台账、细化服务举措,让流动儿童在异地也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关爱。

随着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得到较好保障,福利服务正加速从“保生存”向 “促发展”转型。《意见》部署完善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教育服务、心理关爱、安全保护、监护责任“六个体系”,推动儿童福利服务向全方位、专业化升级。

在西安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残疾儿童在康复师指导下蹒跚学步,留守儿童通过视频与父母温馨对话,心理沙盘前的孩子用模具搭建“理想家园”……杜海峰在调研日志中感慨:“这一幕幕鲜活场景,正是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创新举措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如今,流动儿童异地医保参保不再“卡脖子”,孤儿保障申请实现“跨省通办”;自2024年起,每年1亿元福彩公益金定向支持30多个县区开展试点,将心理健康服务精准送达困境儿童身边。

“这些制度创新在基层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杜海峰表示,每一项举措都直指儿童福利领域的痛点难点,而坚实的资源保障与专业的队伍建设,正是这些创新实践能够稳步推进的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民政部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功能优化,探索“开门办院”模式,将服务延伸至社会有需求的儿童,全国600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已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成为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的重要阵地。

此外,全国已累计配备4.2万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58.3万名村(社区)儿童主任,他们用常态化入户走访、信息核查与关爱服务,成为困境儿童身边最亲近的“守护者”,让制度温暖真正触达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

“看着孩子们从沉默到开朗、从迷茫到自信,就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杜海峰看来,困境儿童不是短期救助对象,而是需要持续深耕的“希望工程”,这份事业,正是用专业与耐心,为孩子们守护成长路上的“艳阳天”。

慈善事业:共筑民生“同心圆”

●当前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家,较2020年增长70%。民政部依法指定的32家互联网公开募捐服务平台和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累计募集资金1600多亿元。

▶▶▶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公益慈善成为更多人的“日常实践”

“看到偏远山村的老人用上慈善捐赠的医疗设备,听到困境儿童因助学项目重返课堂的笑声,我都忍不住驻足记录。‘十四五’这5年,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报表上的数字攀升,更是一笔一画写在群众笑脸上、暖进百姓心坎里的民生温度。”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一边整理调研笔记中密密麻麻的走访记录,一边向记者讲述深耕慈善领域、扎根基层一线的切身感悟。

以往,基层慈善事业发展面临“堵点”:一些基层慈善组织“想做事但怕越界”,部分捐赠人担忧资金使用不透明、不规范,这样的双重顾虑制约着慈善力量的释放。2024年9月5日,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慈善组织认定办法》《个人求助网络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同步落地,为慈善事业划定了清晰“跑道”。

“以前心里没底的事,现在都有了清晰指引,法治让慈善事业走得更稳、更远。”孙达对此感触尤深。

回忆起赴江苏、甘肃等地基层慈善机构调研的场景,不少机构负责人向他反映:如今开展募捐活动,对照规章就能明确流程边界;捐赠人扫码即可在平台上实时查看善款流向,曾经的“顾虑”化作如今的“安心”,法治阳光为慈善事业注入了强大信心。

这份“稳”与“远”,在一组组增长数据中清晰可见: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家,较2020年增长70%;备案的慈善信托从2020年底的530单增至2570单;年度慈善捐赠总额最高突破2000亿元。

“制度的完善激活了社会慈善活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主动参与进来,公益慈善不再是少数人的‘爱心奉献’,而是成为更多人的‘日常实践’。”在孙达眼中,这些数字背后,是慈善组织“敢干事、能干事”的充足底气,更是社会爱心力量共筑民生“同心圆”“愿参与、敢参与”的生动写照。

“十四五”期间,全国慈善组织年均支出1500亿元,精准滴灌到民生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在云南怒江,慈善资金助力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实现稳定增收;在甘肃定西,“一老一小”关爱项目为农村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为留守儿童搭建“爱心教室”,让孤独与担忧被温暖融化。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慈善力量更是体现担当的坚强后盾。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甘肃积石山地震、西藏定日地震……每当灾难来袭,社会各界迅速集结、捐款捐物,慈善组织第一时间调配帐篷、饮用水等物资,在废墟旁搭建临时安置点,在救援一线撑起“爱心保护伞”。

“十四五”期间,1600多亿元网络募集资金,同样化作了困境家庭床头的救命钱、山区学校崭新的课桌椅、乡村诊所的医疗设备,成为千万人通过指尖传递的温暖。

“慈善的核心价值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慈善事业的意义,在于把‘民生期待’变成‘幸福实景’。”孙达深有感触地说,这5年,他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从慈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受益者”变成“助人者”,“这种向上向善的力量,正是慈善事业最宝贵的财富。”

残疾人福利:赋能照亮“前行路”

●“十四五”期间,1190万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648万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31.9%和22.5%。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覆盖89.4%的区县,1万多个康复机构服务精神障碍患者126万余人。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龙墨: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支持社会参与,‘十四五’期间,残疾人的幸福提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采访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龙墨感慨地说。

过去5年来,龙墨怀揣“摸清真实需求”的初心,深入乡村社区、康复机构与残疾人家庭,记录康复训练难点、倾听就业诉求、了解重度残疾人照护缺口,将一线调研成果化作推动工作的“指南针”,为残疾人的福利与保障工作注入更细致的考量、更温暖的温度。

日常工作中,龙墨所亲历的变化与发展更显亮眼:科学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让保障力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为越来越多重度、极重度听力残疾人点亮重获“声”机的希望;精神卫生福利服务得到加强,受助者提升了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就业等能力,更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救助服务精准覆盖到残疾儿童康复、重度残疾人照护等群众最牵肠挂肚的关键领域,让民生保障的温暖直抵需求最深处。

“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让惠民红利精准滴灌。”龙墨说。

数据同样见证着“精准”的力量:“十四五”时期,实施新修订的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共有3446.07万人次得到基本康复服务,657.89万人次得到辅具适配服务;全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协议服务机构超过1万家,培育发展了一大批民办康复机构、助残社会组织。

“融合教育亦在持续发展,不仅残疾儿童入普率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更多残疾儿童能与健全儿童共享同等教育资源,为他们摆脱困境、顺利实现就业筑牢了坚实基础。”龙墨坦言,“十四五”期间,按比例就业政策为企业吸纳残疾人提供激励,集中就业基地搭建稳定工作平台,灵活就业、农业种养加等拓宽增收路径,盲人按摩、电商运营等专项培训助力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学有所成”到“业有所就”的路径愈发通畅。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实施以来,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64.8万人,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提升4.8%,实名培训城乡残疾人142.7万人次。

“就业赋能为残疾人点亮社会价值实现之路,无障碍环境建设则为他们融入日常、畅享便利筑牢根基。”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龙墨的这一阐释迎来重要实践支撑。法治力量推动无障碍设施从“有没有”的基础覆盖,迈向“好不好用”的品质升级,让就业赋能与环境保障形成合力。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为122.5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坡道、扶手、智能感应设备让居家生活更便捷,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110万户目标。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水平,彰显着社会的文明高度。”龙墨表示,从基本生活保障的夯实到社会价值实现的拓宽,从无障碍环境的全面改善到发展机会的均等供给,“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不再是抽象概念,已化作残疾人朋友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融入日常点滴,照亮他们奔向美好生活的前行之路。

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托起暮年“夕阳红”

●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6万个、床位799.3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从“有床位”到“有品质”

“5年前,老人和家属提起养老,最焦虑的是‘住哪儿’;如今,‘家门口的幸福’早已不是稀罕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协会原会长王建军深耕养老领域多年,“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的历史性跨越,在他的调研记忆里留下了太多温暖的印记。

2020年前后,王建军的调研笔记里满是养老困境:城市社区养老设施寥寥无几,老人想在家门口找个能吃饭、能聊天的地方都难;农村更是养老服务的“薄弱区”,留守老人看病难、无人照料,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那时去农村,常听到老人抱怨‘看病要跑几十里地,吃饭只能自己凑合’。”王建军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行走在城市大街小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标配”。在北京朝阳区的一次调研中,78岁张大爷的一番话让王建军印象深刻:“下楼就能吃饭、做康复理疗,还能和老伙计们下棋消遣,生活便利又充实。”

这5年,他见证了社区嵌入式服务根据老人需求不断升级——为失能老人增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给活力老人开设书法、合唱兴趣班,引入“物业﹢养老”合作模式。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已有31.9万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许多城市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养老不离家、服务在身边”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活日常。

智慧养老的崛起,更成为这5年养老服务的“惊喜变量”。“以前想精准掌握老人健康状况很难,现在护理人员通过智能终端就能实时查看老人的心率、步态数据;老人有需求,用简化版App一键下单,助餐、助浴服务就能精准送达。”智慧养老从“概念试点”走进千家万户,王建军的语气里满是欣喜:“科技温度正在缓解养老人力短缺难题,让养老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农村养老的蝶变,同样让王建军振奋。“十四五”期间,我国聚焦农村养老薄弱环节,以“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为原则打出“组合拳”,《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针对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出整体性解决方案。

在河南、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时,王建军看到:原本破旧的农村敬老院,改造升级后变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既能保障特困老人基本生活,还能为周边老人提供助餐、康复服务;部分地区甚至探索出“银龄助农”“旅居养老”模式,让农村养老从“单纯投入”转向“造血发展”。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5年里,银发经济与民生保障实现“双向奔赴”。老年助餐催生中央厨房业态,失能照护带动康复器具研发,铁路部门增加银发旅游列车、商超开设老年用品专区,养老消费场景不断拓展。

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健全,《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优化完善支持政策与社会环境,老龄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从“有床位”到“有品质”,回望5年来的历程,王建军愈发清晰地感受到:“养老服务的温暖跨越,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技术的进步,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温暖体现。”(本报记者 赵莹莹)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