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育人新生态筑根基 青少年成长绽光芒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暑期实践答卷

2025年10月17日 17:2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2025年暑期,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青少中心”)以暑期托管服务与研学实践活动为两大核心载体,辅以场馆体验、艺术展演等多元形式,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服务全过程,构建起全域协同、融合创新的育人新生态。

这一实践精准回应了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深化了“三全育人”理念,为新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彰显了国家级教育平台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生发展的责任担当。

坚守育人初心:以托管服务搭建普惠性育人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教育领域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当务之急。

暑期托管工作作为缓解家庭“看护难”的民生工程,其价值远不止于单纯的 “看护”。它将育人目标深度融入日常服务,构建起覆盖广、类型多、需求准的普惠性育人网络,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2025年暑期,青中心统筹多部门协同发力,累计为800余名儿童提供高质量托管服务。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新老学员,还主动延伸至8家单位职工子女,精准切中职工家庭、社会家庭暑期“看护难”的痛点,切实减轻家庭育儿负担,生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

在托管服务实践中,青中心以“课程筑基,场景赋能,协同共育”为核心逻辑,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活动。

其中,科技领域的教师设计趣味科学实验,激发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开展传统手工艺体验,厚植文化自信;体育领域的教练组织团队协作游戏,培养规则意识与合作精神……

每一个托管场景都成为育人的“微课堂”,每一项活动设计都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这种“托管+育人”深度融合的模式,让少年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破解暑期“看护难”与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双重需求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创新育人路径:以研学实践打造沉浸式成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

如果说托管服务是“普惠性育人”的基础,那么研学实践活动则是“个性化、高质量育人”的延伸。

2025年暑期,青中心精心组织60个研学营,吸引3500余人次学生参与,覆盖31个省(区、市)及57个国家的青少年。通过多元融合的创新模式,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机结合,打造出沉浸式、体验式的成长课堂,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坚定信念。

研学活动的育人创新,体现在多维度的“融合”实践中:

“研学+赛事”融合,让专业成长与荣誉激励相辅相成。在第六届悉尼国际艺术节“悉尼之夜”颁奖盛典音乐会上,青中心宋庆龄和平天使艺术团民乐团斩获金奖;艺术中心幼儿教育部舞蹈特色班及国网研学基地舞蹈预备团开展“舞动南溟・艺路同行”珠海研学活动,其原创作品在“共舞世界・桃李国际”舞蹈展演中摘得“十佳铂金奖”……这些成绩展现了青少中心的专业教学实力,也让青少年在国际舞台与竞技场景中锤炼了抗压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树立了“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课程+实景”融合,让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深度链接。青中心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古文课堂开设在研学路途中,让青少年在实景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百公里计划”之“虎跳峡哈巴雪山挑战营”,以峡谷高山为天然课堂,让青少年在自然景观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实现了“知行合一”。

“公益+研学”融合,让社会责任与成长体验同频共振。青少中心以第26届“贝贝杯”青少年足球赛为载体,通过“开幕式演出+配套研学组合,组织青少年感受地域文化;宋庆龄少年儿童未来科学日暨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策划“雄安新区探索之旅”,让青少年在参与公益、了解社会中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远大理想。

同时,研学活动主动服务国家工作大局,体现了“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青少中心交流中心承办的“祖国情・中华行”新疆青少年研学班,以及体验中心承办的“国泰航梦——香港青少年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学营”和“缔造未来祖国探索之旅”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实现了“小我成长”与“大我担当”的有机统一。

深化育人成效:以协同融合构建全环境育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托管服务的普惠性覆盖,还是研学活动的个性化创新,最终都指向“全环境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5年暑期,青中心立足实践探索,通过理论筑基、标准建设、跨界融合的系统思路,不断深化育人成效,为新时代青少年教育工作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理论层面,青中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0~18岁全生命周期教育需求,将暑期托管与研学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系统的教育理念,把场馆体验、艺术展演与科技实践、文化传承等多元活动深度整合,提炼出“沉浸式体验+个性化成长”的教育模式,进一步丰富全龄段青少年教育的内容体系与实施路径,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标准建设层面,青中心加快教育督导体系构建,推动各领域建立专业标准,完善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安全保障等全流程标准体系,确保育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切实提升了服务品质与育人实效。

在跨界融合层面,青中心打破部门、领域、地域界限,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联体”,打造全环境育人“立体网络”。通过跨部门协同、跨领域合作、跨地域交流,让育人资源得到高效整合,让青少年在多元场景中接触不同领域知识、感受不同文化魅力,实现了全面发展、综合提升。

教育,历来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积淀,映照着时代的变迁脉动,更托举着民族的未来希望。2025年青中心暑期工作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育人并非局限于课堂单一教学,而是需要以多元载体为根基、以协同思维为骨架、以创新理念为灵魂,用心构建起覆盖“学校、家庭、社会”的全环境育人体系,让教育的力量渗透到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维度。

这份实践探索更启示我们,唯有将这一全环境育人体系做深做实,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心怀‘国之大者’,兼具创新精神与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少年;也唯有依靠这样的青春力量,才能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石,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续写育人事业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崭新篇章。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