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同心践履担当 助力区域民营经济枝繁叶茂
从5000元起家的小作坊,到如今的重庆老字号企业;从坚守传统的非遗传承者,到创新突破的行业引领者,重庆市江津区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荷花米花糖第四代传承人吴刚的履职故事,正同他所在企业兼顾“守正”与“创新”一样,以实际行动诠释匠心、创新和担当,将个人命运、企业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守正创新:根植于传统的匠心坚守与发扬
江津米花糖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其酥脆、香甜可口的独特风味,是几代人的味觉记忆。2001年12月18日,对于吴刚和荷花米花糖集团而言,都是意义非凡的日子。这一天,他从长辈手中接过了荷花米花糖传承的接力棒,不仅接过守护“老味道”的使命,更接过了让“荷花”品牌延续百年荣光的重任。
吴刚深知,要想让这份“老味道”得以延续,就必须恪守古法工艺。在选料上,他始终坚持选用优质糯米、核桃、花生等食材,绝不因成本或效率问题而降低标准。每一颗糯米都要颗粒饱满,每一颗核桃都要肉质饱满,为的就是从源头上保证米花糖的品质。在制作工艺上,蒸、晾、炒、拌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严格把控每一道工序的时间和火候,比如蒸米的时间、晾米的湿度、炒米的温度等,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却直接影响着米花糖的口感和品质。他常常说:“我们做的不仅仅是米花糖,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为确保每一块米花糖都能保持“童年的味道”,品质如一,荷花集团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材料进厂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进行严格的检测,只有符合标准的食材才能进入生产环节。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质量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让荷花米花糖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此外,荷花集团还积极推动“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工作。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只有将其保护好、传承好,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江津米花糖。在集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申报为“江津米花糖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重庆老字号,这不仅是对荷花米花糖的认可,更是对整个江津米花糖产业的推动。
如今,荷花米花糖已实现低糖、木糖醇、银耳早茶、麻辣及富硒米花糖等新口味多元化,开发独立小包装、伴手礼盒及定制礼盒等。生产工艺上,采取“老工艺”与“新设备”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标准化水平。在经营好商超等传统渠道的同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江津米花糖走向全国,积极拥抱数字时代。此外,还积极开展文旅融合,打造观光工厂、研学旅游、亲子活动等,将产品销售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增强品牌体验感和吸引力。
使命担当:回馈社会的赤子初心与情怀
作为江津区政协常委和无党派人士,吴刚积极参与相关调研,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传统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等议题提交提案,发出理性建言的声音。关于建议把江津米花糖申请为“国家级非遗”、申请“中国米花糖之乡”及申请米花糖“国家地理标志”的建议,得到区领导高度重视。这些建议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提升江津米花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也为江津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荷花米花糖集团通过采购本地农产品,带动了农户增收。生产需要大量的玫瑰花、花椒、甜面酱、红薯等原材料,优先选择本地农户种植的农产品,这不仅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难题,也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此外,吴刚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长期资助贫困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定期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和温暖;积极向灾区及慈善机构捐款捐物,捐款捐物累计达300余万元。他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应该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李博)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