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地方政协 正商量 提案摘编

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记者手记丨三桥同框,未来更加美好

2025年10月18日 08:3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镇伫立着三座不同时期修建的尼大当桥,它们拥有相同的名字,却为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木吊桥、悬索桥、钢筋混凝土桥。“三桥同框”,一头连着过去的时光,一头系着未来的岁月,中间是时代发展的滚滚车轮。

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时,境内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桥梁,仅有600多公里的人马驿道,人们被禁锢在大山里,与世隔绝,出行靠简易吊桥、蔑溜索和“猪槽船”过河渡江,物资运输全都是人背马驮。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怒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零开始。1975年,第一代尼大当桥建成,后命名为“朝红桥”,桥型为人马柔性钢索木吊桥,木质桥面板,这也是怒江上修建的第一批人马吊桥,桥长120米,跨径87.1米,桥面宽1米,一次仅供1人5马通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朝红桥因技术落后、承载力不足等原因而不能满足群众出行需要。2004年,第二代尼大当桥建成,桥型为半永久性汽车柔性钢索悬索桥(钢板桥面),位于朝红桥上游11米处,桥长152米,跨径97米,桥面宽5.5米,设计荷载为可供总重量15吨的汽车通行。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逐渐增加,2017年,第三代尼大当桥建成,桥型为永久性钢筋混凝土箱型拱桥,主跨为钢筋混凝土箱型拱,边跨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小箱梁,位于朝红桥上游39米处,跨径148米,桥面宽12米,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更强的安全性。

历史的车轮碾过悠长岁月的车辙,留下时代的印记。三桥同框,让我们“桥”见了交通的发展,山区公路的变迁,三桥也承载着推动城乡发展进程的厚重脚步,见证着怒江民生改善的伟大奇迹。

道路通,百业兴。

如今,一座座“幸福桥”飞架独龙江、怒江、澜沧江3条大江上,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一条条飘逸的“银带”在山间蜿蜒盘旋,连通村村寨寨,串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峡谷深处焕发着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助推怒江向着现代化的新征程继续阔步前行。

(本报记者 孙金诚)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