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政协动态
以文博之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全国政协民宗委“发挥文博事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综述
调研组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调研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博资源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进一步发挥文博事业作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9月15日至19日,围绕“发挥文博事业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张裔炯率调研组赴云南省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腾冲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地走访民族特色村寨、移民搬迁社区、文博场所、产业园区等,与基层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情况,为进一步发挥文博事业力量、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言献策。
让民族文化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秋日的腾冲市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五彩稻浪在青山环抱中翻滚,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民族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观光区的游客熙熙攘攘,“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稻田画前,旅游博主正滔滔不绝开直播。
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这些年,曾经贫困落后的古寨靠文旅融合焕发新生,从“贫穷小山村”逐渐变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美好家园”。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并深情地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2024年,村寨接待游客43万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84元。”清水镇副镇长赵家清表示,如今,村内铺面达40余个,农家乐、民宿增至10家,许多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地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罗雪山半山腰的老姆登村,借助“大滇西旅游环线”的发展机遇,将怒族非遗表演与旅游结合,通过打造非遗小院,举办“非遗展演﹢篝火晚会”等活动,与各族群众“共舞”,同八方来客“共欢”,让游客切身感受非遗的魅力,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是一种有效并且可持续的‘造血式’共同富裕。”全国政协委员、海军研究院某研究室专业技术大校研究员怀利敏表示,要把经济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云南不仅是中国咖啡的主要产地,也正在成为中国咖啡文化的重要传播地。近年来,云南将咖啡种植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消费新场景。
在怒江泸水市上江镇,峡谷山间“挂”上一家家咖啡庄园,成为游客的新兴打卡地。相距100多公里的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由供销社改造而成的咖啡馆里,古朴的木梁、复古的搪瓷杯、鲜艳的民族特色装饰,让游客一边品尝咖啡,一边品味民族文化的魅力。
当咖啡香遇见民族风,产生的不仅是消费经济,更是一条可持续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席杨佑兴表示,要处理好脱贫攻坚与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山上搬下来还要在山下留得住,通过“咖啡﹢民族风俗﹢旅游”的方式,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创造就业,是持续发展、持续进步的好路子。
“民族地区发展文旅产业,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朱程清认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要通过明确发展规划和加大资金投入,统筹改善少数民族村寨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旅游配套设施,打造精品文旅品牌。
全国政协常委、云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马文亮认为,公路建设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路修好了,就能把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输送到怒江峡谷的各个角落。同时建议,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铁路、公路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带领各族群众走上幸福路。
用“立体教科书”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滇西抗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缩影,也是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历史丰碑。
滇西抗战纪念馆内,10万多件抗战文物,展示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全民族抗战滇西篇章。据了解,纪念馆自2013年8月建成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达1440万人次,成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展示全民族抗战场景的鲜活教材。
走进知子罗村,八角楼样式的怒族博物馆吸引了调研组成员的目光。古代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居、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一个个板块,讲述着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故事。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博物馆既记录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李江表示,边疆民族地区博物馆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建议,国家加大对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帮助“小而美”“小而精”的博物馆为大众开启一段别开生面的历史文化之旅。
“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增强民族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的教育使命。”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政协副主席赵金表示,作为“立体教科书”,文博单位应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历史叙事,置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坐标系,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逻辑,增进文化认同。
在推动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怒江州曾是“三区三州”之一,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徐乐江回忆,10多年前来怒江时,依峡谷而建的公路路况很差,一下大雨就塌方断路。此次,调研组踏上国道G219的怒江段,不仅道路平坦、设计科学,而且边坡防护网、临江防护栏等设施一应俱全,还以融入自然、增色造景的理念,打造出在美景中穿行的美丽公路。
徐乐江认为,怒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超常规的举措助推民族地区发展所创造的奇迹,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奋进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怒江减贫交流中心,全纪实、多媒体、数字化、交互式的展陈,全面展示了怒江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历史性全域消除绝对贫困的“中国奇迹”和“独特启示”。
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赵宗岐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重视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民生基础和各民族互鉴融通的文化基础。一家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中华民族共同体自然牢不可破。各民族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将更好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发挥博物馆、历史遗存、现实场景的宣传教育功能,看似小切口,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能发挥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杨向群认为,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通过文博形式展示出来,更激发了各族人民尤其是边疆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党的感恩之情,加深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每个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调研组成员一致认为,发挥文博事业力量,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记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史,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博工作应更好地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要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把握“五个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更好地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图 本报记者 孙金诚)
编辑:李敏杰